“十五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前言党的二十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赋予了林业新使命,对林业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部署,以及深入落实省林草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十五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县林业局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结合全县实际,特编制县“十五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完善秦巴生态修复区空间格局、强化大巴山自然保护屏障自然保护体系、优化川东北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布局、推动实现“林业生产强、生态环境优、百姓生活富”为目标,以加快建设县确定的“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发展方向,立足县林业高质量发展,统筹生态修复、自然保护、绿色经济、生态文化、林业安全、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布局,明确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生态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任务在县落地落实。本规划实施期为2026-2030年,是规划期内编制实施全县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文件,是
3、安排落实全县“十五五”时期林业项目和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基本概况县是省市下辖县,位于省东北边缘,地处“成渝西”几何中心。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被誉为“盆地北部边缘重要生物基因库”,同时也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丰富的资源底蕴见证了林业发展历史,在当今建设生态文明大格局下,县林业认清形势、砥砺前行,切实把高质量建设大巴山生态屏障规划好、实施好。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县隶属省市,位于北缘米仓山南麓,地处东经10627-10710,北纬31。50-3245之间,南北长84.3km,东西宽31km。东邻通江县,西靠旺苍县,南接巴州区,北与陕西省汉中市
4、南郑区、宁强县交界。距市61.5km,距省会成都市392.5kmo地形地貌。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属盆周山区以中山为主的山地地貌,形状似“肾形”。地形复杂,切割厉害,山峰巍巍,沟谷纵横。最低海拔370m(正直镇凤仪),最高海拔2507m(光雾山),平均海拔IlOOmo地貌形态可大致分为中深切割侵蚀一构造中山地形和浅、中切割剥蚀(侵蚀)一构造中低山地形两个大类,其中前者主要表现为块状山、断块山、褶皱山及单斜山,分布于县域北部,后者表现为单面山、似单面山、桌状山等,分布于县域南部,整体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格局。土壤分布。土壤属盆地及其周围山地亚热带湿润森林土壤地区的米仓山南坡山地土壤区和盆地丘
5、陵土壤区。受地质、地貌、生物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发育成为地带性土壤和“隐育性”的岩性土o伴随着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呈现明显独特的垂直带谱结构,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的土壤类型为冲积土一紫色土一黄壤一山地黄壤一山地黄棕壤。河流水系。县域内河流流域面积100Okm2以上河流3条,100ToOoknI?河流10条,50TOoknl2河流12条,SOkM以下河流63条。河流均以降水补给为主,各河流在县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3.54亿能在县出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01亿号。境内河流主要为河,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南麓县玉泉林场磨子坪,流域面积2347.4k11县内河道长121
6、7km,天然落差1346m,河道比降11.1%。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其最大支流神潭河(明江)发源于县东北铁船山南麓神门乡木竹娅,于下两镇汇入河,流域面积1186k11全长99.7km,多年平均径流量9.8亿n?。此外,县内还有恩阳河(木门河)和焦家河两条较大的河流。恩阳河于旺苍木门流入县境,县境内流域面积517.25km2,境内河道长44.7km,多年平均径流量3.68亿立方米,天然落差47.6m,河道比降1.2%。;焦家河位于县境北部,发源于米仓山南戴家河,由东向西经大坝、桃园、槐树出境,流域面积480.16krn2,河道长5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3.6亿m3,天然落差960m,河道比降
7、18.lo气候条件。县属盆地东北边缘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山上山下气候差异悬殊。年平均日照时数1570h,夏季日照占全年日照的50%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6.2,最高气温为40.3,每年1-2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零下7.1,210年活动积温5096C;多年平均降水量1167m11,雨量充沛,雨季为4月下旬To月下旬,日最大降雨量258.8硒;平均蒸发量为127LlnIn1,相对空气湿度为71%;最大风速为28ms;无霜期平均为259d。由于山地海拔高差悬殊,形成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的不同气候特点。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县行政区划面积3382.8km2,据2019年12月23
8、日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市调整巴州区等3个县(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文件,对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现设置乡镇(街道)32个,其中:街道1个、镇29个、乡2个。据201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县年末常住人口为606000人,其中:城镇人口232800人,乡村人口373200人。城镇化率38.41%,较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区域差异较大,北部高山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南部低山区人口密度较大。202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加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33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5%;
9、第三产业增加值64.54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18.5%、53.1%,分别拉动GDP增长0.9个、0.6个、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4:31.4:46.2o2025年年末全县通车里程6291.03km。其中,高速公路121km,铁路39.7km,国道136.76km,省道216.62km,县道708.04km,乡道1228.92km,村道3839.99kmo全县拥有出租车137辆,公共汽车68辆,其中城市公交59辆,客运量420万人次。全县实现了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乡镇客运通车率三个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达到7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
10、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交通建设助力了脱贫摘帽,助推了乡村振兴,交通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第二章发展基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县加快建设“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新时期,林业必须把握振兴发展新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第一节基础条件区位条件。从战略发展层面来看,省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支持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深化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同时,
11、全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市明确深化拓展“三个融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和“成渝西”几何中心,城市战略发展的精准定位将积极带动区域建设,推动县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的实现,为林业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赋予林业更新的担当和使命。从生态文明层面来看,县背靠秦岭,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位于渠江水系源区,不但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而且是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区,奠定了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渠江源头重要生态屏障的生态位势,为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决胜生态发展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从地理交通层面来看,县位于川陕交界
12、处,境内有2条高速、1条铁路、2条国道、3条省道,在建的汉巴南高铁穿境而过,交通优势明显。县将立足巴蜀文化旅游大走廊重要节点,借力北向东向出川出渝大通道,奋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打造川陕渝中心花园,这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资源条件。县森林资源丰富,被誉为“盆地北部边缘重要生物基因库”,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7.24%,有原始森林60多万亩。境内主要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竹林、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海拔1200m以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300-1800m属亚热带山地常绿与阔叶林带,海拔200OnI以上为针叶林,灌丛、竹丛在不同的垂直高度上均有分布。动植物种类丰富,境内野生动植物264
13、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7种,其中被英国皇家学院称为冰川时代的“活化石”一巴山水青冈分布万余亩,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森林生态系统及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重大。县湿地相对丰富,县境内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个湿地类,其中河流湿地占全县湿地面积的91.86%,人工湿地占8.14%,河流湿地占绝对优势。随着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湿地侵占、水体污染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县风景资源涵盖类别多,部分景源具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境内有光雾山一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14、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醉美玉湖一七彩长滩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顶茶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自然保护地,是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中国红叶之乡。加快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努力维护生态安全,是依托绿色生态优势,加大绿色价值再造,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民生林业、效益林业和平安林业的重要基础。第二节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林业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下,深入贯彻县委“生态立县、文旅强县、绿色崛起
15、同步小康”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建设富丽安康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十四五”划上圆满句号。一是生态屏障本底夯筑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维护方面,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在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中期绩效评估名列全国11位。森林覆盖率达到67.24%,保持稳定态势。资源保护方面,完成全县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的常年管护,管护面积237940hm2o完成封山育林1333.33hm森林抚育7000hm实施人工造林700hm2o对未成林造林地、低质低效林地进行抚育复壮和水肥管理,提高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升方面,实现自然保护地专人常态化管理,监
16、测巡护面积达83333.33hm2,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出动执法人员220人(次),清理野生动物活动区域85处、重点市场场所160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32家。二是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再上台阶。202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60.02亿元,农民在林业上获取的收入达4473万元。特色林业产业成绩斐然,截至2025年底全县木竹原料林和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19985hm2,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2333.33h112,林业产业加工企业35个,林下养殖企业12个。依托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现代林业园区,发展木本油料、木本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建成省花卉产业园区1个、县木本油料市级现代林业示范
17、区1个。立足全县生物多样、美景多彩、文化多元、空气富氧、土地富硒、资源富饶“三多三富”地域优势,对标全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战略定位,创新“1333”模式,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快培育绿色经济新兴增长极。全县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个、中国森林康养人家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省级森林乡镇2个、市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8个、县级森林康养精品点18处。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和“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光雾山镇入列“全国最美森林小镇(森林乡镇)”,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光雾山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
18、三年来,森林康养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2025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其中森林康养收入28亿元,对绿色GDP贡献率达到34%o三是全域生态安全防线防守有力。县近70年来未发生重大及以上森林火灾,火灾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至十四五末,全县累计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38496.67hm2,虫害防治34903.33h11平均灭效均在90%以上。开展以松材线虫病疫木为重点检疫执法行动,检查松木包装78个,采集松木样品30份,查处违章调运木质包装材料3起,完成苗圃产地检疫46.
19、67hm2,产地检疫率100%o四是生态扶贫助力攻坚成效凸显。“十四五”期间全县实施生态建设扶贫项目22个,投入资金近7.1亿元;成立生态合作社85个,造林专业合作社20个,社员3152人,涵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5648人;2018-2025年统筹整合累计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2458个,人均年增收分别为3600元、4800元和5000元。完成2458名生态护林员选聘、考核。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暨东西部扶贫协作栽植雷竹任务。五是林业改革服从大局有序推进。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和林业局机关“三定方案”编制和申报核准;加快改革步伐,有序推进国有林区改革。优化国有林管理布局,成立县零星国有林管护所,委托其对
20、全县4980hm2零星国有林进行统一经营和管护。明确该所为公益性二类,实行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将97名职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实现职工社会保障全覆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分级管理的国有森林资源监管体制,确保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不破坏、资产不流失、监管不缺位。第三节面临形势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林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在深刻变化,有机遇也有挑战,必须牢牢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从机遇来看,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发展内生动能的突破期。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
21、委决策部署,立足县现实县情林情,“十五五”时期林业主要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党中央“十五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出台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大力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等涉林利好政策,同时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主要任务之一,包含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强化秦岭一大巴山和嘉陵江、渠江、涪江流域生态建设,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等涉林内容。而市作为原川陕苏区中心和首府,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争取政策倾斜具有强力优势,
22、在振兴发展中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林业正处在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二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十五五”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五五”时期,作为我国流域最广、纵深最长、人口经济规模最大的重要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在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必须树立主战场意识,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生态立县”的实践路径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立足新阶段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全省推动
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市明确深化拓展“三个融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作为“成渝西”几何中心,城市战略发展的精准定位推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林业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赋予林业更新的担当和使命。四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机遇。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其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
24、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等具体举措与林业工作息息相关,这既是林业发展的机遇,更是林业的责任。五是碳达峰碳中和机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已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推动下,让林业迎来又一个高质量发展“春天”。综上,国省市重大战略机遇将激发林业抢占先机,奋力追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但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林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不可忽视,需要积极应对。一是造林用地受瓶颈制约。经过多年水土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林业 质量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