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重点+难点+练习-S学习重点(一)秦的暴政1 .沉重的赋税:农民需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2 .繁重的徭役兵役:为修建骊山陵、阿房宫等大型工程,以及进行对外开拓交通等活动,秦朝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家园,脱离农业生产,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例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达300万。3 .残酷的刑法:秦朝法律严苛,民众稍有不慎便触犯法律,且实行连坐法,一人犯法,亲邻牵连。刑罚种类繁多
2、且极其残忍,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4 .禁锢思想言论: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毁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朝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公元前212年,又坑杀儒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这一举措严重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5 .秦二世更加残暴:秦二世漠视生命,在埋葬秦始皇时将大量宫女殉葬,把修建墓室的所有工匠闷死在墓里;通过沙丘政变,逼死扶苏;残害忠良,逼死蒙恬;残害手足,残杀兄弟;并且穷奢极欲,四处巡游,使人民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二)陈胜、吴广起义1.起义的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900多农民被征发去
3、渔阳戍守长城,途中在大泽乡遇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导致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主观原因:面对必死的命运,陈胜、吴广等人不甘束手就擒,他们认为“死即举大名耳”,要为平等而抗争,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1 .起义的爆发: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陈胜、吴广杀死押队的军官,“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900多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2 .起义的意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显示出了人民敢于反抗、追求平等的伟大精神,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榜样,其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必11
4、O1秦朝的灭亡相关重要战役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在巨鹿与秦军主力作战。项羽下令破釜沉舟,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秦朝灭亡标志: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攻入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存在仅15年的秦朝宣告灭亡。(三)楚汉之争1垓下之围: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的军队在垓下对峙。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的计策,瓦解了项羽军队的士气,项羽兵败自刎。2项羽兵败原因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谋士的合理建议,如鸿门宴上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错失良机。过分依赖武力:认为凭借自己的武力就能征服天下,不注重政治策略和人心的收揽。不善用人才:许多有才能
5、的人在项羽麾下得不到重用,如韩信原本在项羽军中未受重视,后转投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助力。刘邦懂得收揽人心:刘邦入关中后,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刘邦善用人才:刘邦能够充分发挥张良、萧何、韩信等众多人才的才能,让他们为自己效力。二、学习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战争性质的变化。在秦朝灭亡前,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属于农民起义战争,其目的是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顺应了人民对秦朝暴政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代表了广大农民阶级的利益,是为了反抗秦朝的压迫和剥削,争取生存权利和平等地位而进行的战争。然而,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最高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重点+难点+练习 10 农民 起义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