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资料.docx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重点+难点+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梳理1 .远古时期:中华文化呈现多元起源的特征,在众多部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中原华夏族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核心部分,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向四周辐射,为后续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与华夏族在长期的交往、冲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深厚的血缘认同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盛大开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学派纷纷登场,各抒己见,他们的思想主张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成为后
2、世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3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文化政策方面,秦朝推崇法家学说,以法治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文字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但也因法家思想的严苛性以及“焚书坑儒”等极端行为,给文化发展带来了短暂的挫折。4 .汉朝: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育的核心内容,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等,使得儒学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教育等各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从此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5 .魏晋南北朝
3、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领域却呈现出别样的繁荣。玄学盛行,士人们崇尚清谈,探讨哲学问题,追求精神自由。佛教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寺庙建筑、佛教艺术等蓬勃发展。同时,儒、佛、道三家思想交汇融通,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6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三教合一”的趋势愈发明显,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自然哲学以及佛教的慈悲智慧相互借鉴、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出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7 .宋元时期:儒、佛、道学说进一步相互渗透,在此
4、基础上形成了理学。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家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等,理学的出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体系。同时,这一时期的科技(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史学(如资治通鉴的编纂)、文学(宋词、元曲的繁荣)、艺术(绘画、书法等领域的创新)也高度繁荣,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8 .明清时期:明中期后,陆王心学广泛传播,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自觉。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出现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批判理学的僵化,倡导经世致
5、用,主张关注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批判意识和务实精神。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严重钳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9 .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的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逐渐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猛烈抨击封建思想,倡导科学与民主,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
6、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中华文化朝着现代化方向不断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剖析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的“敬天保民”与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周公在总结商亡周兴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敬天保民”思想。他认为上天的意志并非不可捉摸,而是通过民众的意愿表现出来,统治者只有敬从天命、爱护百姓,才能永保统治。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等级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规范和音乐制度,将“敬天保民”的思想融入其中,使人们在日常的礼仪活动中强化对这一思想的认同和遵循。孔子的“仁”与“仁者爱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
7、针对社会的混乱局面,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的基本含义就是“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和包容。孔子主张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他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做到“仁”,社会才能恢复和谐有序的状态。孟子的“仁政”与“民贵君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关心百姓的疾苦,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深刻阐述了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的力量,否则将失去统治的合法性。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8、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1.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的“道”与天人合一追求: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规律。“道”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和理解的存在,它自然而然地运行,孕育了天地万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避免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过度追求私欲和功利所导致的,只有回归自然,遵循“道”的法则,才能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荀子的“天行有常”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他提出“天行有常,不为
9、尧存,不为桀亡”,明确指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同时,荀子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人类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一思想既强调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又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天人关系观念。1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深刻阐述了个人、家庭、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强调了个人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只有每个人都能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众多和谐家庭的集合,才能构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思
10、想观念,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培养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倡导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它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修身做起,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知识才能;然后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有序;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努力奋斗,勇于担当,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资料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学习 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