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随堂练习.docx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随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随堂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随堂练习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北有水利系统,城中有大型广场和高级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权力的玉钺。这说明当时()A.出现早期文明特征B.贫富分化非常严重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D.玉器工艺世界领先2.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周边新发现疑似水坝近20处,陕西清涧发现商代方国中心城址和“甲”字形大墓,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的车马坑陪葬坑中发现罕见羊车实物,关中地区已发掘十六国时期墓葬200余座这些重大考古成果()A.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B.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C.熔铸了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
2、D.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3.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琮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玉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除玉琮外,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这表明中国()A.古代历史遗存分布广泛B.已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C.文明最早发祥于长江流域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超4.良渚遗址是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该遗址的城址布局凸显了()A.发达的稻作农业B.独特的建筑风格C.鲜明的社会分工D.权力中心的特征5.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出土了1号宫殿基址
3、复原后的观象台、象征军权的玉钺、朱书符号陶壶等。这些考古实物(复原物)能够佐证当时这一地区()A.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B.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C.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6.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B.早期国家的产生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D.部落联盟的兴起7,中国神话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品伦理、道德操守规范。在与自然斗争、在牺牲自我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神话传说鲜明的民族特色
4、以下神话故事反映的共同价值追求是()A.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B.众志成城的合作精神C.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D.仁爱宽容的人文情怀8 .每年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两岸人民公祭轩辕黄帝是因为()A.黄帝治理了黄河水患B.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黄帝创造了中国文字D.黄帝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9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每年的清明时节,更是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A.黄帝教民开垦耕种、交换物品B.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黄帝治水有功得
5、到民众爱戴D.黄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10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华夏民族是从单一民族发展而来的B.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民族C.黄帝、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华夏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11 .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以下能体现这一时期社会分化的考古发现是()A.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牛河梁遗址中的积石冢D.半坡遗址的彩陶12 .某同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随堂练习 中华文明 起源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