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后作业.docx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后作业.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其中位于最西边的诸侯国是()A.齐国B.楚国C.秦国D,燕国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更大,更为激烈。下列战役中,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3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A.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B.使农业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业C.使农业生产技术停滞不前D.使人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4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是()A.李
2、悝变法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申不害变法5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影响最大的是()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C.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6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项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郑国渠7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8 .商鞅变法遭到秦国守旧贵族的极力反
3、对,主要是因为下列哪一法令的推行()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D.确立县制9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规模更大。战争的目的主要是()A.维护周天子的权威B.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社会变革10.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C.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D.百家争鸣的影响11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赴中共“一大”旧址参观,该小组应去的城市是()A.北京B.延安C.上海D.瑞金12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灵渠A.B.C.D
4、13 .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是()A.推行县制B.统一度量衡C.奖励耕织D.实行分封制14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5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B,生产力的发展C.文化教育的发展D.各国纷争的局面16 .下列关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
5、B.各国变法都取得了成功C.变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变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形成17 .商鞅变法时期,某平民辛勤耕作,生产出了大量的粮食和布帛。按照法令,他可以()A.免除徭役B,授予爵位C.赏赐土地D.担任官职18 .战国时期,秦国能够逐渐强大并最终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B.实行商鞅变法C.军队战斗力强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19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0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规模不断扩大。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战争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后作业 战国时期 社会 变革 课后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