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后作业.docx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后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21课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后作业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考古学家在某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以及灰烬层和烧骨,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D.良渚古城遗址2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存在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体质特征不同B.自然环境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生产技术不同3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还发现了大型水利系统,这表明当时()A.已经进入青铜时代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特征C.农业生产非常落后D.人们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4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主要是因为他们()A.发明了文字B.教会人们种植庄稼C.推动了部落联盟的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D.建造了宫殿5 .下列哪项考古发现能够直接证明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A.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层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和骨相C.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D.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针6 .陶寺古城遗址发现了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这反映了当时()A.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B.人们的居住条件优越C.城市建设非常先进D.社会秩序混乱7 .距今约5000年左右,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了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A.单一性8 .多元性C.偶然性D.随
3、意性8 .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A.会制造工具B.会使用火C.会建造房屋D.会种植庄稼9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绘有人面鱼纹图案,这反映了半坡居民()A.高超的绘画技艺B.对鱼的崇拜C.丰富的精神生活D.以上都有可能10 .下列关于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远古传说完全不可信B.远古传说就是历史事实C.远古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D.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11 .某同学在参观一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时,看到了以下展品:干栏式房屋复原模型、稻谷遗存、骨帮等,他参观的遗址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
4、渡遗址D.半坡遗址12 .传说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等,这些传说()A.都是真实发生过的B.完全是后人虚构的C.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D.说明黄帝时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13.下列哪一项不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共同特征()A.都过着定居生活B.都使用磨制石器C.都种植粮食作物D.者B制作彩陶14.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权贵墓葬中随葬品丰富,有大量玉器等,而普通墓葬中随葬品较少且简陋,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产力低下B.人们的贫富差距较大C.玉器制作工艺高超D.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同15 .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但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流,这
5、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A.多元一体特征B.连续性特征C.阶段性特征D.开放性特征16 .传说中,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历经多年,终于成功。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A.远古人类与自然的抗争B.大禹的个人英雄主义C.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严重D.当时社会制度的先进17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这两个遗址在生产生活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A.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的气候差异B.民族不同C.人们的喜好不同D.文化传统不同18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龙等精美的玉器,还发现了积石冢群和女神庙,这表明当时()A,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B.手工业非常发达C.人们有了宗教信仰D.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后作业 年级 上册 统编 21 活动 考古 发现 中华文明 起源 课后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