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辽朝的建立者是()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 .西夏政权的都城位于今天的()A.陕西西安B,宁夏银川C,河南开封D,内蒙古赤峰3 .北宋的建立时间是()A.907年B.916年C.960年D.1038年4 .宋辽之间签订的“5亶渊之盟”发生于()A.宋太祖时期B.宋太宗时期C.宋真宗时期D.宋仁宗时期5 .辽和西夏的统治者都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其共同目的是()A推动民族融合B.丰富文化生活C.巩固统治D.增进相互了解6 .以下关于辽、西夏、北宋的表述,错误的是()A.三个政权都有自己
2、的文字B.都与对方进行过战争C.三个政权都在黄河流域D,都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7 .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其主要作用是()A.加强军事防御B.促进贸易往来C.传播文化D.进行政治谈判8 .西夏模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字,这反映了()A.西夏文字比汉字先进B.西夏统治者排斥汉族文化C.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D.汉字已不适应时代发展9 .辽朝实行“蕃汉分治”,主要是因为()A.辽境内民族众多,风俗各异B.辽统治者偏爱本民族制度C汉族人口多于契丹族D.为了与北宋区分开来10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辽的建立北宋的建立西夏的建立漕渊之盟A.B.C.D.11 .北宋与辽、西夏议和
3、后,边境贸易兴旺,这说明()A.战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B,和平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C.议和是北宋的屈辱D.辽、西夏不需要北宋的商品12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不包括()A.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农耕技术B.汉族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等文化C.少数民族政权全部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D,各族人民杂居相处13 .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主要原因是()A.军队数量少B.士兵战斗力弱C.统治者腐败无能D.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14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中的“岳家军”抗击的是()A,辽军B.西夏军C.金军D.蒙古军15 .宋辽、宋夏议和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维持
4、了长时间的和平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916年,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2.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他模仿汉字创制了。3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的分裂局面。4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城下,宰相力劝皇帝亲征。5 .宋辽议和后,宋给辽,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6 .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学会了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7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时期的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三、材料解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作业 年级 下册 统编 西夏 北宋 并立 课后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