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域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与探索.docx
《全地域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地域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与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地域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与探索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展现大美西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全地域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不仅标志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升级,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7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美丽中国建设在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提出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
2、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2024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协同转型的重要任务,并强调,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行科学规划和先行先试,从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协同转型任务的提出无疑为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全域覆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全地域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经济发达地区向绿色发展高地迈进。秉承先行先试的原则,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朝着绿色发展高地迈进,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其中,京津冀地区
3、通过积极推进污染协同治理,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长江经济带则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也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超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欠发达地区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为防止贫困地区继续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超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的绿色转型路径,助力贫困地区从“贫困一污染”的陷阱中突围,并引导其走上了绿色脱贫之路。自2012年起,我国的脱贫攻
4、坚行动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底线目标,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发展等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例如,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当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来源。这些措施使得我国贫困地区成功超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所描述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倒U型关系,形成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道路。全地域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
5、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双碳”目标对全地域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新要求。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党中央做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地碳达峰时点难以完全同步。在此背景下,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做出了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的制度安排,要求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虽然梯次有序碳达峰充分考
6、虑了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但同时对我国全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构成了潜在威胁,如区域间存在碳转移和减排责任不平等问题。在梯次有序碳达峰的制度安排下,发达省份为掌握碳达峰主动权,可能采取策略性措施,将碳排放转移到欠发达省份,导致区域间碳减排责任不平等。而欠发达省份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竞相承接高碳产业,短期内可能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长期却加重了自身碳减排压力。各地区自然规律和区域差异大,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难题各异。在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范围内,受历史背景、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等不同区域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呈现出显著区域
7、差异。例如,作为国家经济的引擎,东部发达省份已步入碳排放总量增长的平台期,其首要任务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以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尤其是那些占我国国土面积近半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碳排放总量仍处于较快增长通道,同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其主要难题在于如何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探索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碳汇增加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作为我国的工业重镇和农业主产区,东北和华北地区正面临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清洁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地理分离给能源转型带来
8、挑战。能源转型旨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这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清洁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空间错配给能源转型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而言,我国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显著特征。据数据显示,约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资源集中于西部和北部地区,8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与之相对的是,超过70%的能源消费却集中在经济发展更为活跃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上的供需失衡,导致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不足,从而对能源转型构成挑战。稀缺生产要素保障优势地区发展绿色生产力的能力仍需增强。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稀缺生产要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域 建设 美丽 中国 图景 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