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性输液港发生排异反应的案例分析.docx
《植入性输液港发生排异反应的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入性输液港发生排异反应的案例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植入性输液港发生排异反应的案例分析一、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58岁诊断肺部恶性肿瘤治疗方案置入PICC导管并行多西他赛+卡伯+替雷丽珠单抗化疗加免疫治疗不良反应于导管植入5个月后开始出现皮肤反应,表现为置管处皮肤相继出现红肿、皮疹、水疱、渗出。(如下图所示)最终在植入后6个月被迫拔除。由于临床治疗需持续维持用药,于拔出Picc导管后1个月置入胸壁港。患者身高171Cnb体重78kg,BMI=26.7,经评估后选择颈内静脉置管,植入位置为前胸,导管在腔内心电定位下留置刻度14cm,锁骨下缘垂直距离2横指做2cm长的横切口制作囊袋,建立皮下隧道2cm,放入港座,植入过程顺利。术后常规行X线胸片检查示:
2、导管尖端位于T7椎体水平。后续两次化疗中,导管功能正常、周围皮肤无明显不良反应,再次化疗前即置港2个月后化疗评估时发现港座周围皮肤红,患者主诉无肿胀疼痛,局部皮温正常,给予碘伏消毒待干后,正常置入无损伤针使用,选择水胶体敷料替代透明敷料覆盖港座皮肤,导管功能正常,顺利完成本次化疗,拔除无损伤针后采用薄型敷料覆盖港座皮肤。后续4个治疗周期依前法正常使用。观察周围皮肤状况虽有明显好转但仍有红肿。患者置港7个月后,因新冠肺炎入院输液治疗时发现港座皮肤呈纤薄状态但无破损,评估后置入无损伤针输液,水胶体敷料覆盖港座皮肤,导管功能正常。输液两天后发现港体外露,碘伏消毒后薄型敷料覆盖。因患者仍有维持治疗需求
3、有强烈保留导管的意愿,置港医生与静疗护士考虑采取囊袋移位处理,以利后续治疗。因虑及患者皮肤状况,有再次皮肤破损风险,故请皮肤科会诊,皮肤科医生结合患者港座皮肤表面拭子真菌细菌培养阴性结果,排除感染,考虑排异反应,不建议囊袋移位,建议拔除输液港。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消毒皮肤建立最大无菌屏障,取港过程中可见输液港周围无增生性肉芽肿包裹,再次明确排异反应。二、心得体会1、关于排异反应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是受者对供者移植物发生的免疫应答,也称为排斥,还称为排异反应(RejeCtiOn),是异体组织进入有免疫活性宿主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一免疫过程,一般使用免疫抑制剂来减少或消除排异反应。常见
4、于器官移植,骨科假体置换术后,常见临床表现为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皮温略高,可有疼痛。输液港置港后发生排异反应并不常见,易被忽视。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病例,可表现为港座周围皮肤发红、发硬,硬节范围呈不规则形状扩大,局部肿胀、渗出,也可有皮温升高及疼痛表现。港座皮肤表面拭子真菌细菌培养结果多为阴性,患者大多为过敏体质,对多种物品过敏。2、预防皮肤损伤反应观察处置医用黏胶性皮肤损伤(MARSI)分为机械性皮肤损伤、局部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CD)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SD)及毛囊炎和穿刺点感染。本患者PICC导管相关皮肤过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患者自身的身体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入 输液 发生 排异 反应 案例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