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规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健康是幸福之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有效推进健康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2030”规划纲要和推进健康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现实基础“十四五”时期,在省卫生健康委的业务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维护和增进城乡居民健
2、康,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25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较2015年的74岁提高了2.7岁;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0;婴幼儿死亡率1.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07%o,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2015年分别下降0.27%、0.0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25年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30个,其中医院15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
3、2家、一级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村卫生室598个、诊所(医务室)94家、专业公共机构4家(妇幼保健院、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采供血机构)。全市实有床位4414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4.88张,比2015年增加1060张、每千常住人口增加L07张;卫生技术人员52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00人,注册护士2094人,每千人数分别为5.76人、2.65人、2.31人,与2015年相比每千人数提高T0.59人、0.35人、0.13人。与“十二五”末相比均有所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202
4、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到74元,比2015年增加34元,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内容逐步拓展。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结核病、艾滋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保持低流行水平,慢病防控、癌症筛查等扎实推进。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与促进持续强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加成全面取消,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民基本医保制度逐步完善,药品采购供应机制、分级诊疗制度等统筹推进,
5、社会办医加快发展。人口与家庭发展持续推进。人口生育水平和变动态势基本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下降态势,趋于正常水平。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面覆盖,公民出生缺陷预防意识显著增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持续完善,出生人口素质持续提高。计划生育奖扶、特扶对象保障有力,婴幼儿照护服务扎实推进。健康扶贫攻坚战全面打赢。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盯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不断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围绕“减存量、防增量”双向发力,推进健康扶贫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实施突出问题清零行动,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贫困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覆盖率”三个100%”,贫困人口医
6、疗费用报销比例、市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有效保障全市因病致贫的11495人全部脱贫。抗疫斗争取得丰硕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医疗卫生机构全员参与、快速反应,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措施,坚决阻断疫情蔓延,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感染者,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率达到100%,重点人群干预率100%。构筑起坚实防线,展示了硬核力量。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扎实有效。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
7、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立足爱国卫生薄弱环节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解决和改善农村群众居住卫生环境。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领域和覆盖面,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不断提升,健康教育和控烟履约工作持续推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专栏1:十四五期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序号项目内容2015年2025年增长数1人均预期寿命(岁)7476.72.72医疗机构数714730163床位数(张)3354441410604级以上医院数3525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854.881.036执业(助理)医师数201124003897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2.32.650.35师数8注册护士数18992
8、0941959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2.182.310.1310专业技术人员数4763521845011全科医师数636335712门急诊人次数47749725809146103417413住院人次数110094112492239814出1099301119362006院人次数15专业技术人员本科以上人员数2381785154716高级职称人员数一287一17孕产妇死亡率(1/10万)00018婴幼儿死亡率(%0)1.651.38-0.27195岁以下儿童死3.083.07-0.01亡率(%0)(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卫生健康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党中
9、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健康”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更加出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为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2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多重挑战,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出生人口素质有待提高,老龄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
10、突出。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威胁持续存在。境内外交流的日趋频繁加大传染病疫情和病媒生物输入风险。大气等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求卫生健康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3 .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日益凸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市卫生资源总量充足,但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医疗资源城乡结构和专业结构布局有待加强。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不够到位,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亟待加强,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不足,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薄弱,疫
11、情应对第一道防线亟须织密筑牢。科学稳定的卫生与健康投入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投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明显薄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4 .新技术快速发展为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提供了新动力。“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促进健康服务手段的革新。5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给卫生事业带来严峻挑战。2025年初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卫生健康事业,尤其是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带来严峻挑战,疫情牵动万民之心,突发
12、疫情不仅凸显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短板,更是给卫生健康事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全社会将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目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全力推进健康建设,为
13、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以增进人民健康为根本,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好机制体系保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健康基础。预防为主,健康促进。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4、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病防控,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支持并促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加快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提高并优化医疗及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城市、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和健康细胞创建有序推进,人民群众自主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教
15、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资源进一步优化,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新时代卫生健康科技与信息化等技术充分利用,争取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全民健康素养得到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比“十四五”末提高1岁,健康预期寿命同步提高。推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力提高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加强。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创新医防协同、监测预警、应急响应
16、和处置机制,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加稳固,医防高效协同,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达到省级先进水准。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全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逐步补齐医疗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使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高水平健康服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建成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打造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做优做强现代中药产业,探索具有特色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道路。健康保障制度落实有效。以“一老一小”为重点
17、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体系基本建成,健康服务模式更加先进有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医共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7%左右。卫生健康竞争力全面提升。建成开放、灵活的人才支撑体系,培育一批省内顶尖医学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建成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卫生健康数字化水平。专栏2:主要发展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2025年2030年属性健康水平1人均期望寿命(岁)76.7提高1岁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3婴儿死亡率(%。)1.384.2预期性45岁以下儿3.08预童死亡率(0
18、5.3期性5孕产妇死亡率(/10万)09.5预期性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815预期性健康生活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持续提升预期性8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3.3预期性卫生资源与健康服务9每千人口床位数(张)4.887预期性10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653.8预期性11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57预期性12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2.314预期性数(人)13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0.250.36预期性14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4.01持续提升约束性15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45比“十四五”末提高30%预期性16千人口
19、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414.5预期性17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约束性18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74.3875预期性19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占比(%)2338.5预期性健康环境2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2.2持续改善预期性地表水质21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50持续改善预期性(%)健康保障22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30.3627左右约束性健康产业23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一8.5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织牢公共卫生服务网,优质高效提供服务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
20、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分工合作、运转顺畅、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理顺体制机制、稳定队伍、提升专业能力。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整体协同、功能完善、反应快速、高效专业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全面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建设“防、控、治”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提升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职能。完
21、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实行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推进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推动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强化药品和医疗防护物资储备。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基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职业病防治、采供血、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医防融合、功能互补、上下协同、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推进乡、村级公共卫生体系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完善公
22、共卫生事件和卫生健康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明确部门职责,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格局。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等应对处置方案。建立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机制,为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完善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探索建立
23、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健全储备体系,完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合理布局城乡急救网络。打造全市“15分钟急救圈”。建成北部余家、南部恼里、中部张三寨三家急救站,把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业务全面覆盖县乡村,患者获得快速救治。3 .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衔接联动、人员柔性流动、信息互通共享。强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增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4 .加强重点人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卫生 健康 服务体系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