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操作流程(共5篇).docx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操作流程(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操作流程(共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操作流程为了便于各医院实施防控措施,以下提供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4.1 门诊/急诊就诊流程预检分诊:患者进入门诊时测量体温,询问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发现发热伴可疑症状者,引导至发热诊室就诊。诊室评估:接诊医生根据临床表现怀疑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时,立即开具相关实验室检查(如NSl抗原、IgM抗体等)。同时采取临时隔离措施,将患者安置在相对独立的诊室,减少与其他患者接触。报告登记:一旦实验室结果阳性或临床诊断成立,应在规定时间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或纸质报告向感染管理科报告。感染管理科审核后上报疾控部门。隔离转运:如需住院,由专人(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
2、陪同患者乘专用电梯转送至隔离病房。转运途中确保患者佩戴口罩(防飞沫,尽管本病不经空气传播,但可预防其他呼吸道疾病),并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环境消毒:患者离开诊室后,对其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包括诊查床、桌面、门把手等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诊室开窗通风或紫外线消毒30分钟以上。4.2 病房管理流程入住隔离病房: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前,更换病号服,个人衣物由家属带回或医院统一消毒处理。病房内提供蚊帐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日常防护: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手套、隔离衣等),必要时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操作时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或喷溅(如咳嗽、呕吐时注意遮挡)。离开病房时按要求脱去防护用品
3、并洗手。诊疗护理:尽量集中安排诊疗操作,减少进出病房次数。如需采集血液、体液标本,使用密闭容器送检,防止泄漏。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时戴手套,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垃圾和废物处理: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装,袋外标注“传染病”字样。锐器放入专用利器盒。运送过程中防止渗漏,由专人收集后焚烧处理。终末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后,病房进行终末消毒。包括所有物品表面的消毒、空气消毒(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以及彻底的灭蚊处理。经检测评估合格后方可重新收治其他患者。基孔肯雅热科普核心信息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
4、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具有较大健康危害。一、基孔肯雅病毒如何传播?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3天后,再叮咬人时,可被叮咬者感染。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血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在官内,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或血液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间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5、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地区在哪里?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已在119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本土传播。2010年以来,我国曾报告源自缅甸、泰国、孟加拉、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刚果共和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西马尔代夫和毛里求斯等国家的输入性病例,并曾在广东、云南浙江等省份引起本地传播。三、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3-7天(范围为1-12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
6、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四、如何诊断基孔肯雅热?对于急性发热伴多关节疼痛的患者,尤其是近期从已知病毒传播地区返回的旅行者,应考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确诊需经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病毒、病毒核酸或病毒特异性抗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或分离到病毒可确诊。基孔肯雅病毒抗体通常在发病5天后,检出
7、率开始上升,急性期样本检测呈阴性的患者,应获取恢复期血样本检测抗体,以最终排除诊断。IgM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需经中和抗体检测确认。五、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辑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六、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0.5%氯菊酯处理外衣物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七、如何控制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减少基
8、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每周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在疫情期间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八、是否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目前,有两种基孔肯雅热疫苗获美国食药监局批准使用,种是减毒活疫苗(名为IXCHIQ),用于18岁及以上成年人,存在较大不良反应,已暂停对60岁及以上人群使用。另一种是病毒样颗粒疫苗(名为VIMKUNYA),适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九、旅行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
9、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计划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枝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传播。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
10、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十、个人和家庭如何防蚊灭蚊?(一)个人防护。疫点周边或蚊虫活跃区域,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产品。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二)室内积水管理。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三)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屋顶反、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积水。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竹筒
11、树洞应进行封堵或改造,莲花池养鱼防蚊。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下水井进行防蚊封堵,有条件的建议将明沟改为暗渠。(四)室内灭蚊。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应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如室内如发现有成蚊滋扰时,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止匕外,蚊虫较多区域,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十一、常见蚊媒孳生地有哪些?如何清理?(一)家庭及个人工作场所。重点关注水生植物、花盆托盘水桶、闲置瓶罐、储水缸、院内排水沟等,主要采取翻盆倒罐加盖、水培改为沙土种植植物、
12、疏通水沟、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二)小区、单位、工地等公共区域。对室内外孳生地进行清理,重点关注绿化带、停车场、垃圾或杂物暂存点、地下车库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堤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沙土填埋、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三)公共场所及外环境。重点关注绿化带、公共停车场垃圾或杂物堆放点、废弃轮胎、市政管网的管道井、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堞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疏通和清除淤积、沙土填埋、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四)其他需重点关注的蚊媒孳生地。重点加强对空置屋尤其是城中村的露天老宅、户外垃圾、杂物堆放处、闲置地卫生死角等
13、重点场所的孳生地清理,降低蚊虫孳生风险。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主题班会教案V班会主题远离“蚊”疫,健康一夏一一警惕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二、班会时长45分钟三、参与对象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四、班会目标1 .知晓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传播媒介及典型症状。2 .掌握3种及以上预防这两种疾病的实用方法。3 .形成主动参与家庭和校园防蚊行动的意识。五、班会准备1 .制作包含伊蚊图片、两种疾病症状对比表的卡通PPT。2 .准备“蚊子克星”奖章(纸质)10枚。3 .录制两段模拟病例音频(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各一段)。六、班会流程(一)情景导入:神秘的“发烧元凶”(7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蚊子嗡嗡叫的音效,提问
14、同学们,听到这个声音,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蚊子叮咬的经历)教师:”最近社区医院来了一位特殊的小病人一一住在二楼的莉莉。她上周去植物园写生后,突然发起高烧,膝盖又酸又痛,胳膊上还冒出了小红点。医生说,让莉莉生病的元凶就藏在蚊子身o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二)认识“蚊”传疾病(12分钟)1 .锁定传播者教师展示伊蚊标本图片:“让莉莉生病的蚊子叫白纹伊蚊,它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爱在清晨和傍晚叮人。这种蚊子就像会飞的病毒快递员,能传播两种危险疾病一一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2 .解码症状差异教师播放莉莉的模拟病例音频后,再讲述另一个事例:“
15、去年秋天,强强跟着爸爸去郊外钓鱼,被蚊子咬了几口。3天后,他体温飙升到40C,头痛得像要炸开,连抬手拿杯子都觉得胳膊疼。医生检查发现,强强感染了基孔肯雅热,这种病的关节痛常常会持续好几天呢。”教师结合症状对比表总结:“登革热患者会突然高热(39-40C),伴随眼眶痛、肌肉酸痛;基孔肯雅热除了高热,还会出现关节肿胀,皮疹多分布在手掌和脚底哦。”3 .明确传播链条教师用动画演示:“蚊子先叮咬生病的人,带上病毒后,再叮咬健康人,病毒就通过蚊子的唾液传到新的人体内。但大家放心,这两种病不会像感冒那样通过打喷嚏传染。”(三)学习“防蚊秘籍”(15分钟)1 .个人防护“三件宝”教师组织“防蚊小妙招brai
16、nstorm(头脑风暴):“请大家分组讨论,怎样才能不让蚊子盯上自己?每组推选一个金点子,分享。”学生分享后,教师补充:”穿浅色长袖衣裤能减少蚊子注意,因为蚊子怕光;出门前在领口、袖口喷儿童专用驱蚊水,能形成防护盾,;出汗后及时用湿毛巾擦身,保持皮肤清爽,蚊子就不喜欢靠近啦。”2 .环境清理“四要点”教师展示一组对比图(积水容器前后清理效果):“蚊子的幼虫叫孑必须在水里才能长大。我们要做到:翻盆倒罐清积水(比如腌菜坛的坛沿水)、花瓶换水勤擦洗、废旧轮胎钻小孔(防止积水)、下水道口盖妙,网。”举实例说明:“上周三(具体日期),咱们教学楼后花坛的积水里,就发现了孑清洁阿姨把水倒掉后,再也没看到蚊子
17、在那里聚集了。”(四)闯关检测:我是防蚊小卫士(8分钟)1.听症状猜疾病(播放模拟音频)“高热3天,手指关节肿痛,脸上有红疹”(答案:基孔肯雅热)“突发高烧,小腿肌肉痛,牙龈有点出血”(答案:登革热)2.看图找隐患(展示教室角落图片)窗台积水的玻璃瓶(隐患:蚊子产卵)堆在角落的空饮料瓶(隐患:雨后积水)答对的学生获得“蚊子克星”奖章。(五)行动倡议(3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宣读防蚊倡议书:“我承诺,每天检查家里的花盆托盘;每周和爸妈一起清理阳台积水;发现校园里的积水点,及时告诉老师。让我们争当灭蚊小先锋,共筑健康防护墙!”七、课后延伸布置“家庭防蚊日志”任务:学生用图画记录3天内家庭的防蚊行动(如
18、今天倒掉了鱼缸换出的水”),下周班会进行“最佳防蚊家庭”评选。2025年医院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目的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有效防控这两种疾病在医院范围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通过明确防控目标、工作原则与具体措施,提升医院应对此类疫情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二)防控目标1 .显著增强医院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能力,确保病例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2 .严格落实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杜
19、绝疫情在医院内部传播与扩散,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安全的就医与工作环境。3 .积极主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形成防控合力,有效控制疫情在社会层面的传播范围,降低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疾病传播风险。2 .科学防控:依据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规律与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与方法,确保防控措施精准、高效。3 .责任明确:清晰界定医院各部门、各岗位在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保障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4 .联防联
20、控:加强与外部相关部门及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共同应对疫情挑战。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1 .组长:全面负责医院防控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决策,调配医院各类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对防控工作的整体效果负责。2 .副组长:协助组长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各科室防控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组织协调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项措施执行到位。3 .医务科: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提升诊断与治疗水平。规范门诊、急诊
21、接诊流程,加强对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的筛查与诊断。协调多科室会诊与转诊工作,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4 .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开展防控知识培训,监督护理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护理,特别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协助医务科做好患者转运与交接工作。5 .院感科:制定并监督执行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暴露。对医院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隐患。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工作。6 .预防保健科:负责疫情报告与信息管理,及时将医院疫情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疫情监测与分析,为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
22、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7 .总务科:保障防控物资的充足供应,包括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等。负责医院环境清洁与卫生管理,定期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与消杀工作。加强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8 .药剂科:确保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治疗药品的及时供应与合理储备。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药,保障药品使用安全有效。(二)医疗救治专家组由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医疗救治专家组。1 .负责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会诊与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2 .指导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提升全院救治水平,确保治疗规范、有
23、效。3 .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策略。4 .参与疫情防控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医务人员与公众的防控意识。三、监测与预警(一)病例监测1 .门诊和急诊医务人员接诊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患者时,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蚊虫叮咬史等流行病学信息。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相关检查,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2 .住院部医务人员收治患者时,开展常规传染病筛查,对疑似病例迅速组织会诊与排查。确诊病例按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疫情。3 .检验科在日常检测中,如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血清中检测出登革病毒、基孔肯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院内 感染 操作 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