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docx
《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摘要近年来,胰腺肿瘤的诊治技术有较大进步。在诊断方面,通过CT三维重建、PET-CT全身扫描、超声内镜及穿刺活检等,可评估肿瘤性质、分期和生物学特性,使治疗决策更科学合理。在治疗方面,传统开腹胰腺手术方式推陈出新,动脉优先、动脉鞘剥离、腹膜后淋巴脂肪板层切除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提高了肿瘤根治性。对于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施行功能保留术式可减少远期并发症。微创入路胰腺手术飞速发展,无论解剖性标准根治术,还是功能保留术式,均可在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完成。非手术治疗方法日新月异,部分局部进展期或晚期胰腺癌,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有望降期或转化后手术。诊治技术的进步促使诊治
2、模式从分科诊治走向多学科团队协作。以精准评估为前提,充分发挥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在诊断及治疗中的优势,重视非手术综合治疗,重视医患沟通并全程关怀,是微创外科时代提高胰腺肿瘤临床疗效的关键。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严峻,其诊治受到学界高度重视1。近年来,学者们在胰腺癌的传统开腹手术、微创入路手术、多学科协作诊治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现结合文献总结近年来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供同道参考。一、传统胰腺外科手术方法推陈出新1953年,余文光等2在国内率先报告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我国胰腺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7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胰屡防治、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技巧、
3、手术入路的选择等方面逐步完善这一术式,使之更安全、更符合肿瘤学原则。(一)胰肠吻合口漏的防治胰肠吻合口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常因继发感染、出血而危及生命,一直是胰腺外科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致力于改进胰肠吻合方式,其中以Cattell-Warren创立的二层缝合法胰管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术为主流3。彭淑牖教授认为缝合的针孔是渗漏点,因此设计了以捆绑取代缝合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避免针眼外露,降低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4。但腹腔镜下缝合操作难度大,捆绑的难度更高,而目前血管缝线的进步基本杜绝了针孔渗漏的可能,故腹腔镜胰肠吻合以BIUnIgart方式为宜5,即对传统胰管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进行了
4、改进,在胰管上、下缘分别行数个贯穿胰腺和空肠浆肌层的U形缝合。需要强调的是,单纯靠改变吻合方式或缝合技巧无法完全避免吻合口漏的发生,要接受“生物愈合”的理念6,即术中保证吻合口良好血供、组织活力及适当的张力,术后注重患者营养状况和愈合能力。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尽量减少吻合口漏,更重要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避免继发感染、出血而危及生命7。(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及技巧根治性手术是目前治疗胰腺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手段。淋巴结清扫范围也是胰腺外科争论较为激烈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扩大淋巴结清扫能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改善患者预后。然而,后续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扩大清扫并未改善患者预
5、后,还增加了手术相关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因此,目前有指南推荐胰腺癌术中行常规淋巴结清扫,不必扩大清扫8。淋巴结清扫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完整性,即整块切除原则。法国学者PeSSaUX等9提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优先的手术技巧,可整块切除SMA右侧、前方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结。德国学者HaCkert等10还提出钩突优先的策略,即首先从由尾侧向头侧解剖分离钩突与SMAo通过这些技巧不仅可较早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识别变异动脉,还有助于淋巴组织的整块切除,提高Ro切除率。胰腺癌手术中除了要清扫淋巴组织,邻近的脂肪、神经及纤维结缔组织亦需要一并切除。在胰腺后
6、方延续至肠系膜血管层面存在疏松组织,内含淋巴、神经、脂肪,称之为胰腺系膜。我们团队曾报道,胰腺全系膜切除可降低后腹膜的肿瘤残留概率,减少复发,改善预后11L近年来出现的腹膜后淋巴脂肪板层根治性切除术(radicalresectionofretroperitonealIipo-Iymphaticlayer,RRRLLL),经全国多中心临床应用验证,提示RRRLLL结合血管优先的理念可实现胰腺系膜全切除,提高后腹膜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120虽然目前指南推荐标准淋巴结清扫,但淋巴结清扫数目仍是重要指标,有助于确定肿瘤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一般认为,淋巴结至少清扫15枚,若术前行新辅助治疗,淋巴结清扫
7、数目可少于15枚8。(三)SMA侵犯的治疗根据NCCN指南推荐意见,胰腺癌累及SMA超过180为不可切除13。有研究结果表明,胰腺癌细胞通常仅累及动脉外膜,极少侵犯动脉外弹力层。因而,苗毅教授倡导动脉鞘剥除技术,提高切除率及根治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90d病死率与标准胰腺癌手术类似,并低于联合动脉切除14,15O梁廷波教授团队报告了36例局部侵犯SMA的胰腺癌患者资料,经新辅助治疗后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SMA切除、自体小肠移植,诊断及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达21.4个月和14.5个月16,效果令人兴奋,值得关注。(四)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胰体尾癌诊断困难,切除率低,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后腹膜切缘
8、阳性率高,患者预后差。StraSberg等17设计了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radicalantegrademodularPancreatosplenectomy,RAMPS),不仅提高了后腹膜切缘阴性率,还更符合不接触原则,越来越为学界接受。我们体会到,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实施RAMPS,较传统开腹手术更方便,且疗效肯定,是目前微创胰腺手术的研究热点之一18,19O(五)胰腺功能保留术式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远期并发症防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部及壶腹部周围肿瘤的标准术式,但术后常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出现新发糖尿病或使原有糖尿
9、病加重、营养不良及反流性胆管炎等远期并发症。目前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比例为20%30%这类患者的胆管和胰管细小,发生胰疼的风险高。对于年纪轻、预后佳的青少年胰腺良性肿瘤,更应重视远期并发症的防治20o根据精准外科的理念,胰头部良性肿瘤患者可接受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uodenalpraservepancreaticheadresection,DPPHR)0Beger等21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DPPHR术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5%比15.7%)和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发生率(6.7%比44.3%)均明显降低。我们团队既往报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胰腺 肿瘤外科 治疗 技术 创新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