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
《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强化我公司在包装饮用水生产等环节全流程安全生产管理,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报告,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包装饮用水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
2、三条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员工未按照公司管理制度及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水源监测频率和方法开展水源水质监测。2 .员工在水处理过程中未按工艺参数控制臭氧浓度,导致成品水溟酸盐或微生物指标超标。3 .员工违反规定将玻璃容器、硬质塑料工具等易碎品带入灌装车间关键作业区域。4 .员工使用未经批准的化学药剂对水源或设备进行消毒,且无专人管理及使用记录。5 .员工不注意个人卫生,
3、未取得食品安全健康证,未佩戴或未正确佩戴防尘帽、防水手套等防护用品,进入水处理或灌装等高风险作业区域。6 .员工未经许可审批擅自进入储水罐、反渗透装置等有限空间进行作业,或未执行有效的通风、检测等安全措施。7 .员工未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导致水处理设备运行参数异常,如过滤压力不足、紫外杀菌系统故障等。8 .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无资质人员进行压力容器操作、叉车驾驶等特种作业。9 .员工忽视现场安全警告标志,擅自拆除或移动水源防护区围栏、灌装设备安全防护罩等安全设施。10 .员工未按规定进行岗位交接班,水源水质监测数据、设备运行状态等重要信息未传递或传递不准确。11.员工酒后上岗或疲劳作业
4、影响在水源巡检、设备操作中的判断力和反应速度。12 .员工未经食品安全培训或考核不合格即上岗操作,缺乏包装饮用水生产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13 .员工故意隐瞒水源污染、设备泄漏等事故隐患,不按规定上报或处理。14 .叉车司机、压力容器操作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或证件过期。15 .员工驾驶叉车时接打电话,存在操作分心违章行为。16 .员工在生产车间、水源保护区等禁火区域吸烟、使用明火。17 .员工违规使用非食品级原料、过期包装材料进行生产。18 .员工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原料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19 .员工在回收桶验收过程中未按标准进行异味、异物检查,导致不合格
5、桶投入使用。20 .员工在灌装环节未按规定控制消毒液浓度或冲洗时间,导致微生物污染或化学残留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 .未配备与包装饮用水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水处理设备、灌装设备,设备性能和精度不满足生产要求。2 .直接接触水的生产设备、工器具材质采用有毒、有味、易脱落材料,表面粗糙且不易清洁消毒。3 .水处理设备未定期维修保养,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等滤材未及时更换,且无维护记录。4 .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不符合GB5749规定,与非食品用水管路未分离且未设置明确标识。5 .车间排水设施破损、排水不畅,未安装带水封的地漏,导致虫害侵入和浊气逸出。6 .未配备专用的设备、工器具清洁消毒设
6、施,或设施数量不足。7 .废弃物存放设施设计不合理、未标识清晰,与原料容器混用,存在渗漏风险。8 .生产场所人口未设置更衣室,或更衣室未实现工作服与个人衣物分开放置。9 .清洁作业区人口未设置与员工数量匹配的非手动式洗手、消毒设施。10 .卫生间与生产区域直接连通,内部未设置洗手设施且清洁不到位。11 .通风设施布局不合理,灌装防护区未安装空气过滤装置,空气洁净度不达标。12 .厂房内照明设施不符合要求,暴露产品上方的灯具未使用安全型或防护措施。13 .储水罐未安装空气呼吸器,或出水口位置设置不合理,形成死水区域。14 .水处理系统中的超滤膜、反渗透膜未按周期清洗更换,导致水质理化指标不达标。
7、15 .在线监测设备(如臭氧浓度仪、电导率仪)未定期校准,监测数据不准确。16 .灌装设备的封口装置性能不稳定,导致封盖不严或包装破损。17 .生产现场可燃气体报警仪、臭氧浓度检测仪未正常投用或未定期检验。18 .临时用电线路敷设不规范,未安装漏电保护器或线缆老化破皮。19 .消防器材配置不足或过期失效,未按规定定期检查维护。20 .特种设备(如蒸汽锅炉、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未按规定校验或校验不合格仍使用。21 .设备运行参数(如杀菌温度、压力、时间)未实现远程监控或监控系统故障。22 .擅自对水处理设备、灌装设备进行改造,未经过安全评估和审批。23 .原料、添加剂、清洁剂未分类储存,废弃化学
8、试剂未及时处置。24 .回收桶清洗消毒设备(如高压内洗机)压力不足,未定期维护保养。25 .灌装防护区的空气过滤系统过滤网未定期清洗更换,导致洁净度下降等。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厂区环境不整洁,杂物堆积、废旧设备未清理,易滋生虫害。2 .厂区绿化距离生产车间过近,植被未定期维护,吸引啮齿类动物和鸟类。3 .厂区垃圾清理不及时,未分类存放,导致虫害孳生和异味扩散。4 .车间地面不平整、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生产或清洗后出现积水。5 .车间地面、墙面、屋顶破损,未及时修补,导致微生物孳生和异物污染。6 .有温度、湿度控制要求的区域未配备适宜设施,或设施故障导致温湿度不达标。7 .清洁作业区未定
9、期消毒,未开展微生物监测,存在污染风险。8 .水源地I级防护区(距取水点15米内)未建立封闭式建筑,无监控设施,人员随意进入。9 .水源地H级防护区(半径30米内)存在居住区、厕所、垃圾堆放等污染源。10 .汛期时水源地周边排水不畅,雨水直接汇入地下水源,造成污染。11.地表水源周边存在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12 .车间通风不良,臭氧、消毒药剂气味积聚,未及时排出。13 .仓储区域物料未离墙离地存放,未按先进先出原则管理,导致过期变质。14 .不同类别产品(合格品、待检品、不合格品)未分区存放或标识不清晰。15 .运输车辆未清洁消毒,防护设施不足,导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 2025 包装 饮用水 生产 企业 事故隐患 内部 报告 奖励 管理制度 修订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