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docx
《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docx(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第一章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本形势一、区域概况(一)自然环境概况滇池位于主城区南部,处于长江、红河、珠江分水岭地带,属长江流域。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千米,主要入湖河流35条。区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道有盘龙江、老盘龙江、大清河(明通河)、海河、视槽河、金汁河、六甲宝象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虾坝河、姚安河、新宝象河、老宝象河、广普大沟、马料河共计15条。(二)社会经济状况区位于主城区与呈贡新区的连接带,是主城核心区之一。二、水生态环境状况(一)水质现状2025年,滇池全湖水质为IV类,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其中,外海全年平均水质类别为V类。从近5年滇池湖体水质变
2、化看,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呈改善趋势,滇池外海化学需氧量呈波动变化,2018年最优,达到IV类水标准;氨氮均优于III类水标准;总磷呈波动改善趋势,2018年以来优于IV类水标准。“十四五”期间,区15条入滇河流共设有18个地表水质监测断面,其中国控断面5个、市控断面13个。2025年,18个河流水质考核断面中7个断面达到地表水III类水及以上标准,6个达到IV类水标准,2个为劣V类,3个断流,达到地表水In类水及以上的比例为38.9%,劣V类断面比例为11.l%0(二)污染负荷现状依据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滇池流域的污染源主要为城镇生活源、第三产业、工业源、农业农村面源、城市
3、面源和水土流失。入湖污染负荷是指污染负荷产生量扣减源头消纳及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削减后的污染负荷排放量,再经过程衰减后的负荷量,2025滇池流域产-排-入湖污染负荷见下表。表1.2-1202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单位:吨项目CODcrNH3-NTNTP产生量18483214611260192633.82排放量3840414418204552.92入湖量240239263812299.75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点源和城市面源,分别占污染负荷总量的41%、55%;氨氮主要来自点源和城市面源,分别占污染负荷总量的66%、29%;总氮主要来自点源,占污染负荷总量的81%;总磷主要来自点源,占污染负荷总量
4、的68%,见下表。表L2-2202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按来源构成)构成入湖量(吨)占比CODCrNH3-NTN1PCODcrNH3-NTNTP点源(含污水处理厂尾水)97826103092CZ0341%66%81%68%城市面源133022673074155%29%8%14%农业农村面源93949393454%5%10%15%水土流失0021100%0%1%3%合计240239263812Q00100%100%100%100%从空间分布上,外海北岸污染负荷占比最高,约64%;草海流域约占9%;随着呈贡新区的发展,外海东岸污染负荷占比逐年增加,为15%;外海南岸截污相对滞后,加之近年来农
5、业施肥强度增加,因此污染负荷占比也相对较高,为11%;外海西岸污染物产生量相对较小,入湖污染负荷约占1%。表1.2-3202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空间分布)成入湖量(吨)占比CODCrNH3-NTNTPCODcrNH3-NTNTP海流域137871674116%8%18%4%海北岸流域15316601211920864%65%56%69%海东岸流域48131625643620%17%15%12%海南2326864093710%9%11%12%岸流域海西184111257岸流97%域249331111计023268120000%00%00%00%外海北岸控制区主要涉及主城的五华区、盘龙区、
6、区、西山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空港经济开发区,区内人口密集,包含主城二分之一的老城区和主城北部、东南部新兴发展区。外海北岸控制区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城市面源和点源,贡献率分别为58.8%和46.7%;控制区内氨氮、总氮和总磷主要来自点源,点源污染对其贡献率分别为71.3%、85%和81%o按行政区来看,区各项污染负荷在外海北岸控制区内的贡献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36.4%、氨氮40.3%、总氮31.3%、总磷30.2%,详见下表。表1.2-42025年外海北岸控制区污染负荷入湖量(按来源构成)政成入湖量(吨)占比C11TCNTT区ODcrH3-NNPODcrH3-NNP市312100rE面
7、61.12.4%.2%.4%.5%源2L141762源22733.97.5%.8%.3%.4%业山农0000区0(C0村.0%.0%.0%.0%面源土00000(C0流.0%.0%.0%.0%失市7125201假面9068.46.2%.6%.9%.2%区源4152692源05291.85.6%.9%.0%.8%业农000000(1村.05.0%.0%.0%.0%面源土00000(C0流.0%.0%.0%.0%失市6124201面6135.06.3%.2%.7%.0%源4LC82744华源2946.4.8%.4%.5%.0%区业00000农0(CN.16.0%.0%.1%.1%村面源土OO000
8、O(1流.33.0%.0%.0%.2%失市2L匚61723面23952.964.6%.5%.4%.3%源1(CZ41112源7613168.131.5%0.5%0.2%3.1%业龙农E60133区6(村1.82.0%.0%.8%.3%面源土0000O(CZ1流.0%.0%.1%.5%失2C81934市面源75754.578.0%.2%.0%.1%源281586匚9184.6918.4%31.0%27.9%40.7%业农村面源O1O0.790.0%0.1%0.5%0.4%土流失O(C0.030.0%0.0%0.0%0.0%港区市面源479O111.493.1%1.6%0.5%0.7%源6248C
9、乙Ol6.324.1%3.0%9.5%3.0%OCZCZ10010业农村面源3.89.0%.3%.1%.9%土O0000O(CZ流.96.0%.0%.1%.5%失市7125201面8868.45.1%.6%.9%.2%源8CZrV15415源568520.4.6%.6%6.6%.0%开区业农7110000CZ村5O.55.5%.3%.5%.7%面源O(100000土流失.32.0%.0%.0%.2%市100000(C面1.03.1%.0%.0%.0%源3100000源49.44.2%.2%.9%.2%业贡农00000区0(C村.01.0%.0%.0%.0%面源土00000(C0流.0%.0%.
10、0%.0%失小1(CN21111计53160111908.2600.0%00.0%00.0%00.0%区2025年主要入湖污染物负荷分别为化学需氧量5572吨、氨氮242吨、总氮665吨、总磷94.08吨。其中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城市面源和未收集点源,贡献率分别为50.5%和49.5%;氨氮、总氮和总磷均主要来自未收集点源,点源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76.9%,88.9%和90.0%,如下表所示。表1.2-52025年区污染负荷入湖量(按来源构成)构成入湖量(吨)占比CODcrNH3-NrNTPCODcrNH3-NTNTP点源28151869184.6950.5%76.9%88.9%90.0%城市面
11、源27575548.5749.5%22.7%9.6%9.1%农业农村面源0100.790.0%0.4%1.5%0.8%水土流失00(0.030.0%0.0%0.0%0.0%合计55722426594.08100%100%100%100%三、“十四五”区滇池保护治理成效(一)项目执行情况区“十四五”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共涉及项目77个,规划总投资153.1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项,规划总投资10.16亿元;新建项目67项,规划总投资143.02亿元。区实施项目72个,规划总投资143.92亿元;空港经济区实施5个项目,规划投资9.26亿元。“十四五”以来,区高度重视滇池水污染防治及辖区水环
12、境的保护治理,为落实辖区水环境的科学治理、系统治理,2016年组织编制了区“十四五”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8年组织编制了区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及主要入湖河道的“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为“十四五”期间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十四五”期间,区共计实施滇池环境保护治理项目72个,累计投入资金44.5亿元,项目涉及河道治理、排水系统、生态恢复与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推进马料河、金汁河等河道水环境治理项目,加大广普大沟、姚安河等不达标水体整治力度,规划区入滇河道水质明显提升,完成了盘龙江、小清河等4条“美丽河道”建设。通过实施大清河、姚安河、广普大沟水环境综
13、合治理等19项工程,投入资金14.3亿元,在片区截污、管网建设、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等方面对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了国家和省规定的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十四五”期间,区开展了星海半岛湿地(一期)、宝丰半岛湿地、星海半岛湿地二期等湖滨湿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海东、王官、星海等10个湿地共计6734亩,初步构建了完整的环湖湿地体系,湖滨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二)考核目标完成情况1、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区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稳步提升并达到考核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水
14、平显著提高,湖滨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风险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显著加强。水质目标:到2016年,区盘龙江、老盘龙江、新宝象河和金汁河南天集团断面水质保持或提升达到III类,马料河水质保持IV类,金汁河老官南路断面水质保持在V类;到2025年,区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五甲宝象河、虾坝河、老宝象河水质达IV类,其余河道水质达V类。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海河等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市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宝象河水库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2、治理举措坚持落实“双目标责任制”。为实现滇池治理目标,市将水质改善考核目标和污染
15、负荷削减考核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双目标责任制”。一方面依据国家断面考核要求,明确滇池流域各河道、各年度的水质考核目标,另一方面将污染物削减目标按河段分解至所在行政区。区在完成区域内河道水质考核目标的同时,注重入湖污染负荷削减,水质提升与污染负荷总量控制两手发力,形成特色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支撑滇池流域绿色发展的目标。坚决执行市级治滇规划方针。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着力解决“九龙治水”、氮磷等关键污染物未能有效控制、治理与管理粗放、已有工程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效能等重点和难点问题,明确了2025年之前滇池治理的创新思路。区严格落实上级政策,发布了区滇池保护治理“
16、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指导,通过水污染防治系统联动运行,实现精准治滇和科学治滇;构建截污治污系统、水循环系统、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系统综合体系,实现系统治滇;通过优选低耗绿色高效技术、优化已建工程运行管理并提能增效、倡导全民绿色生活等方式实现集约治滇;通过深化河长制、推进排放标准法定化、加大环境联合执法力度等,实现依法治滇。强化多部门协同管理体系。为加强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中的多部门间协同管理,区建立了跨部门统筹协调组织体系,设立区级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加强统一调度和集中治理,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任指挥长,负责研究和落实滇池保护治理政策、执行滇池保护治理重点任务等。增强资金支持与科技支撑。为
17、加强滇池保护治理的资金与科技支持,区一方面拓宽滇池保护治理的资金渠道,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污水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等方式,调动国内外企业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区滇池保护治理建设与运营工作;另一方面提高滇池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水质、水情实时监测,重视专业技术应用,依托“水专项”等科研工作在滇池流域富营养化、污染负荷削减、湖泊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强最新科技成果在区滇池保护治理的实际应用,强化治滇工作科技支撑。强化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区严格执行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激励问责办法(试行)和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2018年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等政策方针,依托河
18、长制建立了滇池保护治理”区、街道、社区”的三级责任体系,逐级压实滇池保护治理责任,具体责任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岸线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六大方面。明确各街道、社区不同层面的考核内容,细化考核奖惩标准,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挂钩,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绩效兑现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监管的依据。3、完成情况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宝象河水库(现由省空港经济区实管)20162025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通过实施盘龙江(区段)、小清河、虾坝河、姚安河、广普大沟、视槽河、海河、新宝象河等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清淤补水等工程,河道水质大幅度提升。2025年,1
19、8个河流水质考核断面中7个断面达到地表水In类水及以上标准,6个达到IV类水标准,2个为劣V类,3个断流,达到地表水HI类水及以上的比例为38.9%,劣V类断面比例为11.1%;18个河流水质考核断面中16个断面达到“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水质考核目标,水质达标率为88.9%。“十四五”期间,区完成了国家和省规定的海河等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开展城镇“两污”设施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稳定提升,城镇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三)实施成效与经验1、治理成效深入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十四五”前期,区继续推进老盘龙江、新宝象河、虾坝河、姚安河、金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保护 治理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