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汽车 安全技术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docx
《三轮汽车 安全技术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轮汽车 安全技术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报批稿)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发(2021)21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铸造机械安全要求等22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下达了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计划号为20211253-Q-339)国家强制性标准修订计划。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339)组织起草并归口,委托全国低速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34)执行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2、起草过程起草阶段:项目下达后,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归口单位的要求积极组织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成立标准起
2、草工作组,研究和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方案,并按照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按照全国低速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排的研制计划,有牵头单位组织骨干企业成立了起草工作组。根据标准起草贡献程度,经秘书处与原牵头起草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协商同意,变更牵头单位为“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8月起,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全国低速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作安排,组织骨干企业成立了起草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均为长期从事三轮汽车产品生产、设计、检测、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标准化工作。工作组成立后,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内部分工及
3、进度要求,责任落实到人,进行调查研究,并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初步确定了本标准涉及的主要内容。为规范三轮汽车产品的使用安全性要求,起草工作组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我国国内机动车安全标准要求、三轮汽车现有标准的安全要求和下一步管理需求,参考了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的安全技术要求,确保标准的技术要求与我国机动车的管理标准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初稿。形成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初稿后,为体现标准修订的科学、公开与公正,标准起草工作组人员对三轮汽车骨干生产企业、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和有关三轮汽车检测试验人员的意见
4、和实地调研,充分考虑了不同三轮汽车产品使用特点,以及不同三轮汽车产品与机动车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2022年1月13日、2022年12月30日、2023年5月31日,全国低速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标准工作组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团体先后三次召开了工作组的强制性标准研讨会和标委会内部的研讨会。按照会议的研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阶段:2024年5月15日,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强制性标准推进会的要求,对标准的相关材料进行调整,再次修改形成了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和通报等相关材料,并通过报送函(低速车标委2024003号)上报了征求意见
5、稿等相关材料。2024年8月22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汽车处的意见,对标准文本内容进行了调整后再次报批给工信部。2024年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以工通装函2024474号文件向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和认证监督管理司征求了意见。2024年9月27日、2024年10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分别回函无意见,2024年10月9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回复了11条意见。2024年9月1202024年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官网公开进行了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后,共收到5家单位的49条意见。2024年11月15012月1
6、5日,经起草组讨论,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处理,部分意见予以采纳,对问题进行了解答,具体见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针对49条反馈意见和问题,其中采纳23条,部分采纳8条,不采纳18条。按照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修改了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形成了标准送审稿、标准送审稿的编制说明及标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审查阶段:全国低速汽车标委会2024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山东日照召开了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审查会。本标委会委员共31人,参加会议的委员28人,委员代表3人共31人,审查人数占全体委员的100%,超过委员总数的75%,按标委会章程的规定审查会有效。由全国低速汽车标委会全体与会委员
7、及代表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全面的审查,与会委员和代表认真听取了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起草工作组针对产品情况和标准项目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总体思路、修订原则、起草单位变更原因、项目延期原因、实施过渡期以及主要技术内容修改依据等介绍后,对标准送审稿逐条逐句进行了细致的审查,提出了修改意见或建议(意见汇总见标准审意见汇总处理表)。三轮汽车安全技术规范在审查中无重大分歧意见,获得会议一致通过(见会议审查结论)。报批阶段:2024年12月22日至12月31日,标准工作组根据审查会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整理,形成了本标准的报批稿,于2025年1月3日报标委会秘书处。2025年4月2
8、日,工信部主管部门提出修改部分内容,标准起草单位按照要求对标准内容及相关材料重新进行了调整,并与20025年4月7日发起了二次报批投票,全国低速汽标委会于2025年4月9日重新进行了报批。3、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工作分工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双力车辆有限公司、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洛阳西苑车辆与动力检验所有限公司、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宁国市鑫马车辆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精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台州市路桥雄鑫机车部件有限公司、台州市检验检测有限公司。主要起草
9、人:姜文娟、吕树盛、林连华、王海廷、张琦、闵海涛、徐瑞、宫增民、朱训栋、万继武、刘海涛、刘东伟、杜恩伟、刘公星、王喜超、陈浩、史云斌、蔡盼、应雄富、阮立、张庆毅。起草人所在单位见签署单。姜文娟、吕树盛主要负责技术路线的选择、标准文本的编写和修改、确定标准试验验证方案、组织行业研讨等。等等参与标准行业摸底试验、部分技术内容研究和研讨工作。其他起草人主要参与试验方案的确定、部分试验验证、标准研讨、标准文本校对、专利识别等,并对标准编写提出意见及建议。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1、标准编制原则本强制性国家标准整合制定中,参考了GB72582017、GB15892016等多项强制性国家
10、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按照以下原则考虑标准的整合制定:1)编写规范性,本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格式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进行编制。2)提升先进性,本标准充分研究了国内相关标准法规和企业产品现状,在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三轮汽车在使用、运输等过程中保障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出符合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我国三轮汽车标准。3)考虑可行性,通过调研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了解了我国三轮汽车的技术发展水平或技术储备能力,调研企业对标准实施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且能够引导国内三轮汽车行业发展的修
11、订技术要求。4)注重协调性,反映我国三轮汽车的技术进步和发展需要,并与现行的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关国家标准协调一致。2、标准的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汽车的安全要求、使用信息和安全要求的判定。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规定了三轮汽车整机、整机关键部位(部件)、关键性能的安全要求。为了全面规定三轮汽车涉及安全的各方面要求,分别按照三轮汽车整机的一般要求(包括装配要求、比功率、质量利用系数等),关键部位(包括驾驶员工作位置)、关键功能部件(包括操纵控制系统、管路、燃油和润滑系统等)、安全辅助装置(包括照明、信号装置和电气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热防护等)涉及安全的要求,关键性能(稳定性、电气要求、车速
12、和车速表等)涉及安全的要求,考虑到罐式车运输货物液位对稳定性的影响,也在本次整合修定标准时规定了相应的安全技术要求。2)规定了使用信息直接涉及人身安全、安全管理的规范要求。由于三轮汽车的管理要求和对剩余风险的控制,在本次整合修定标准时重点考虑了三轮汽车整车标记、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的安全相关要求,在整车标记中,规定了三轮汽车的商标、标牌、车辆识别代号(VIN)、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号牌板(架)和后号牌板(架)安装孔的要求,以方便车辆使用中的管理。在整车标志中,规定了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以及提示驾驶员或维护保养人员相关剩余风险的安全标志,考虑到GB/T19122对三轮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
13、置涉及的图形标志有详细明确规定,因此,本次整合修订直接引用了GB/T19122的要求。在使用说明书中,结合实际使用、维修、维护保养的危险状态,规定了在使用说明书中应明确的安全信息。3)规定了安全要求和安全信息判定的具体方法。对第4章、第5章中规定的三轮汽车整机、整机关键部位(部件)、关键性能和使用信息的安全要求,在第6章中按照顺序逐一给出了这些要求判定的具体方法。限于标准正文所限,在附录B中详细给出气压制动系统制动气室响应时间的具体测量方法。3、主要技术要求的依据分析(1)规定了运送液体的罐式车的结构要求。为最大限度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晃动和摆动,规定了罐式三轮汽车罐体内部应装备防波板。为确
14、保罐体能装下规定载质量的液体,并确保罐体的整体强度规定了罐体的总容量和罐体体积要求。即罐体总容量应满足公式(1)的要求,且对运送液体的罐式三轮汽车罐体体积应满足公式(1)的要求。1.0-1.05(1)m/p式中:VZ罐体总容量,单位为立方米(mD;m载质量,单位为千克(kg);P介质密度,单位为(kgm3)o注1:式中载质量不含驾驶室乘员质量。注2:同一罐体可以运输对罐体要求相同的不同名品、不同密度的介质,但应按密度最大的介质核算罐体总容量。V0.85Vz(2)式中:vr罐体体积(按外形尺寸计算),单位为立方米(m3)。(2)规定了座椅的尺寸要求及与其对应的验证判定方法。由于座椅是直接关系人机
15、工效学对三轮汽车使用安全性产生影响的部件,因此,在本次修订时,规定主座椅最大宽度不应小于400mm,最大深度不应小于400加。方向盘式三轮汽车的副驾驶坐垫宽度不应小于350nun,座椅深度不应小于300nun,且座椅不应增加三轮汽车的外廓尺寸。同时,给出了座椅尺寸测量的具体方法,即按设计要求沿水平(纵向)方向调整座椅到滑轨最前端及最后端,并测量两者之间的水平距离,取测量值的二分之一作为座椅调整量的实测值。座椅(位)调整过程中判断是否有挤压危险。座椅坐垫未被压陷时,在坐垫前端以后200mm处坐垫上表面测量宽度数值作为座椅宽度。座椅深度应在由制造厂设定的座椅前后位置和靠背角状态,座椅座垫和靠背均未
16、被压陷时,在座垫宽度方向中间位置、沿座垫平面测得的座垫最前端至座垫靠背垂直投影面的距离。测量示意图见图Io座椅深度-200图1座椅宽度和座椅深度测量示意图(3)规定了操纵机构的操纵间隙要求及与其对应的验证判定方法。操纵机构的间隙控制不合理,会造成误操作。为此,本次整合修订标准时,结合农业机械对操纵机构的间隙要求,规定了三轮汽车的操纵间隙要求,操纵机构运行区域内不应有剪切和挤压处,操纵力大于等于50N的操纵机构(不包括转向盘或方向把)周围应有不小于50mm的间隙,操纵力小于50N的操纵机构周围应有不小于25mm的间隙,按钮/开关类操纵机构只要不存在误操作相邻操纵机构的危险,则无上述间隙要求。同时
17、规定了测量操纵机构间隙的方法,即用目测检查或常规线性尺寸量具、拉力计等设备检查操纵机构的其他要求是否合格。测量示意图见图2o图2手动操纵机构的周围间隙(4)规定了整车标记的要求。整车标记是对车辆实施唯一性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车辆使用过程管理的重要抓手,因此,在本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三轮汽车的商标、标牌、车辆识别代号(VIN)、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号牌板(架)和后号牌板(架)安装孔的要求。具体如下:D三轮汽车在车身前部外表面的易见部位上应至少装置一个能永久保持的商标或厂标。2)三轮汽车应至少装置一个能永久保持的产品标牌。产品标牌应固定在一个明显的、不受更换部件影响的位置,其具体位置应在产品使用
18、说明书中指明。产品标牌上标明品牌、整车型号、制造年月、生产厂名及制造国、车辆识别代号、发动机型号、发动机最大净功率/转速、最大设计总质量、整备质量。产品标牌上标明的内容应规范、清晰耐久且易于识别,项目名称均应有中文名称。3)三轮汽车应具有车辆识别代号(VIN),其内容和构成应符合GB16735的规定;应至少有一个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在车架上,打刻位置应尽量位于前部右侧,如受结构限制也可打刻在其它部位。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应易见且易于拓印,其字母和数字的字高不应小于7.Omm,深度不应小于0.3mm。车辆识别代号(VIN)打刻的具体位置应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指明,一经打刻不允许更改、变动。同一辆车上标识
19、的所有车辆识别代号内容应相同。4)三轮汽车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应打刻(或铸出)在气缸体上且应能永久保持,在出厂编号的两端应打刻起止标记(没有打刻起止标记的空间可不打刻);若打刻(或铸出)的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不易见,则应在发动机易见部位增加能永久保持的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的标识。发动机出厂编号的具体位置应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指明。5)三轮汽车应设置号牌板(架),后号牌板(架)上应设有4个号牌安装孔,前号牌板(架)应设有2个号牌安装孔。前号牌板(架)应设于前面的中部或右侧(按三轮汽车前进方向),后号牌板(架)应设于后面的中部或左侧。牌板(架)及其位置的其他要求应符合GB/T19131的规定。4、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轮汽车 安全技术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 三轮 汽车 安全技术 规范 报批 编制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