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及作用,了解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等说明顺序的作用。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导入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学习八下第二单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恐龙无处不在,甚至曾经踏足过南极大陆,松散的沙子也可以变得极为致密。这些现象或是司空见惯,让人觉得理所应当,或是出人意料,令人费解,而他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这是我们在
2、部编教材学习里第一次接触事理说明文。本单元课文共有4篇,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他们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求真求实的科学大门,而且还将为我们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二、不同文体的思维价值在我们正式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初中现代文阅读的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从小学开始到七年级,我们都在阅读的,记叙文的写作阅读,都依靠形象思维。到了8年级的时候,我们新增了一种文体,叫说明文,它的阅读和写作都依靠初级抽象思维。8上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事物类说明文,大家是否还记得哪个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到了8下的时候,我们
3、要学习事理说明文,他对抽象思维的依赖比事物说明文更高一级,难度也更大。九年级的时候,我们会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叫做议论文,他的阅读和写作都依靠更加高级的抽象思维,难度也更大。三、了解事理说明文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关于什么是事理说明文,目前,没有权威的定论。根据文章内容,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客观现象的因果关系、本质,介绍科学原理、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客观、科学、准确是事理说明文最突出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的学习价值了解科学常识提高提取、归纳、概括、理解信息的能力培养严谨、规范的逻辑思维更加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作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培养科学态度与人文情怀。
4、这6方面的学习价值也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科学价值,二是艺术价值,三是思想价值。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四、作者介绍竺可桢(1890.3.7-1974.2.7),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地理学、气象学和物候学的奠基人。1910年,他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竺可桢学术著作颇丰,享有国际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2008年11月16日,他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五、研读1-3段读完这篇文章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你是不是感到有点奇怪?大自然有语言吗
5、有,他跟我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竺可桢先生所做的科学解说。请你重点关注他是怎么把复杂抽象的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段,概括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引出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的。提示: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使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预设:第1段:列举四季物候的变化。第2段:列举大自然的语言。第3段:引出物候及物候学概念追问:下面我们来研究作者是如何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的。预设:第一段列举了一系列物候现象,第二段进一步说明有些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关系。古代劳动人民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据此来安排农
6、事,使自然现象与气候与农业生产发生关联。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在第二段基础上指出与气候有关系的自然现象就是物候,从而引出物候的概念。紧接着说明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物候学,从而引出了物候学的概念。追问:3段使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预设:第1段四季物候的变化是事实,客观存在。第二段,某些自然现象与气候有关,可以据此安排。农业生产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第3段对前两段的众多现象进行归类,用物候学这两个概念来指称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使他们成为一个门类,上升为值得研究的知识和科学。从陈列事实到说明事实中蕴含的知识,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它符合人类由表及里了解事物的认知规律,使读者易
7、于理解。六、研读4-5段请同学们默读4-5段,概括主要内容,思考这部分与上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画出5段的结构框架图。预设: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它和上文的关系:这一部分是对上文介绍的物候观察的价值意义的说明。框架图:详见PPT第一部分介绍现象和本质,第二部分介绍的是物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七、小结小结一下。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思维价值2.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学习价值3.大自然的语言前5段主要内容、各部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和说明顺序。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导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自然的语
8、言。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5段,现在我们来研读6-10段。二、研读6-10段1.请默读6-10段,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提示:关注第6段和7-10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7-10段各段的中心句。预设: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4个因素。第6段和7至10段从形式上来看是问答关系,7至10段是对第6段问题的回答。第6段是个关键。第6段和7-10段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是总分关系。从第6段中就能提取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另外,这个信息还可以从7-10段各段的中心句中提取出来。2.请再次默读6-10段,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说明。提示:物候学研究物候对农业的作用
9、请从这个角度考虑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预设:这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追问:请说说理由。预设:判断一个因素是主要还是次要,要从它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小来判断。我国南北各地受纬度因素影响,光照、温度、湿度差异大,纬度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是最主要因素;经度因素影响沿海地区,重要性小于纬度;高下因素只影响局部山地,重要性小于高下因素;古今因素虽然存在,并不影响我们某年某季某月某项具体生产活动,比较次要。追问: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是因为按顺序来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既全面又重点突出,还条理清楚。3.请精读第7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逐句概括大意并看看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会竺
10、可桢是如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出现的影响介绍得清清楚楚的。预设:这一段首先明确说明对象,接着说明从地域上看,呈现出南早北晚的总体规律,然后又说明从季节(时间)上看,南北差异又有所不同。句子间内在联系紧密;再加上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说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物候现象复杂,影响物候的因素很多。竺可桢从中发现影响物候的关键因素纬度,以它为坐标,清晰地呈现出物候现象南早北晚这一规律。这种思维是综合思维,方便我们一下子认清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非常有价值。6至10段的整体内容都是综合思维的结果。4.请运用学习第7段的方法,精读8-10段中的一段,找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 语言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