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现状及发展环境第一节基本情况县位于市东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居皖中腹地,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北襟蚌埠,县域面积2181.6平方千米,县内灌溉发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至202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8.4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32.4万人。全县粮油料播种面积166.8万亩,粮食总产量62.65万吨,其中水稻48.6万吨、较上年下降O2%,小麦10.1万吨、较上年增长3.1%。油料总产量6.79万吨,较上年增长5.6%o“十四五”期间,县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责任制,紧紧围绕稳定产能、提质增效、促农增收的目标,稳步推进粮食
2、行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有国家粮食储备库、梁元省级粮食储备库、地方储备粮有限公司、阚集军粮供应站等9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13家涉粮省级龙头企业。粮库总仓容近9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总仓容77.5万吨,清理、输送、检验、计量、通风和环流熏蒸等设备配套齐全。第二节“十四五”成效“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形势,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谆谆教导,禀承“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行业宗旨,始终固垒收储“压舱石”,时刻密织安全“防护网”,精准按下项目“快进键”,提升产业“硬实力”。有力保障了全县粮食安全,为
3、县“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粮食收储量大幅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县严格执行粮食收储政策,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两翼并重。五年累计收购粮油料125万吨,其中政策性粮食74万吨(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收购53万吨、小麦8万吨),年均库存量68万吨,库存量较“十二五”期间接近翻一番。县级储备原粮和成品粮计划分别增加0.5万吨和0.25万吨。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收储计划落实率100%o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鼓励涉粮企业入市收购,积极化解粮价下行、小麦赤霉病超标、局部地区稻谷仓容紧缺等诸多矛盾和困难,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在稳定粮食生产和促农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建
4、成县“智慧皖粮”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县级平台、19家收储库和10家大型龙头加工企业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粮库管理效能,为粮食安全建立一道信息技术防线。建成了县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形成覆盖全县的粮食质量检测网络。积极推广科学、绿色储粮,普及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确保了储粮和生产安全。2、 粮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出台了县粮食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为全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粮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县粮油加工业产值累计393亿元。全县布局放心粮油示范店(含配送中心)42个,实现县域乡镇全覆盖。组建了4个集
5、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县“中国好粮油”产业化联合体,努力发挥“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粮食优质品率提高45%,粮食加工转化率达70%,主食品工业化率达27%,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年。目前县域内拥有盘中餐、新禾、龙腾、永江、年华、天雪、凯利、民丰等8家大米、小麦粉、食用油加工企业,金农、大北农、新希望、通威、温氏等5家知名饲料加工企业。涉粮省级龙头企业13家,辐射带动能力、竞争力优势持续增强,粮食产业活力进一步释放。3、仓储物流布局状况不断向好。“十四五”期间,县粮食总仓容近90万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总仓容77.5万吨)。其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6、建设的房式仓仓容14万多吨。2016年以来在杨店、高亮、肖凤等10家粮站拆除老旧仓库,引进民营资本合作建设高大平方仓24.4万吨。争取国债资金建设桥头集粮站、国丽公司高大平房仓7.7万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建高大平房仓1.5万吨。2025年初,县计划投资1.57亿元,新建广兴、青龙、花张等粮食仓储设施项目9家,仓容23万吨,配套水泥晒场、道路、给排水、供电、消防、绿化等工程建设,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十四五”期间,总投资4273.6万元,建成桥头集、世昌、年华等11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日烘干能力3460吨,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粮食收获后晾晒难题,提高了粮食种植效益。大米、小麦粉加工企业建
7、成控温成品仓容6000多吨。拟建的现代粮食产业园区2018年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计划总投资16800万元。4、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县打造有实力、讲信用、听指挥的粮食应急加工企业5家,日加工能力稻谷830吨、小麦120吨、油料150吨;配送中心2家,日配送能力600吨。目前县级地方储备粮规模18571吨(其中原粮稻谷12373吨、小麦4998吨、成品粮大米700吨、小麦粉140吨)。设立应急供应网点31家,覆盖全县乡镇,米、面、油日供应能力2350吨。建成1215平方米军粮供应和应急保障中心,切实做好军粮供应保障工作。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和抗洪抢险期间粮油应急保供任务,全县粮
8、油市场供给充裕、价格平稳。修订并印发了县粮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开展粮食应急演练,提高粮油应急保障能力。5、粮食监管体系日臻完善。“十四五”期间,不断创新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方式,全县粮食市场检查开展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专项检查,成立了县级联合监管办公室,落实监管经费,开展月度巡查,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查处问题能力。圆满完成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向中央、省、市交出了“明白账”。深入推进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信用评价定级工作定期开展,根据企业信用情况实行分类监管。6、粮食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县稳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加快行业主管部门
9、从管企业、管部门粮食向管行业、管社会粮食的转型。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粮食领域改革在全省领先。用好用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促进了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第三节发展环境“十五五”期间,粮食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1、有利条件。一是粮食安全制度更加完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对粮食安全作出部署。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着眼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对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作了总体安排,为我们做好粮食工作提
10、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十五五”时期,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将迎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阶段。在确保粮食数量稳定供给的情况下,粮食消费将逐步向优质化、功能化、营养化、精细化方向转变,需求朝更加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方向发展,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粮食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三是战略政策叠加效应增强。“一带一路”
11、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自贸区”建设等众多国家战略叠加带来了开放合作机遇,县区位优势明显,为在粮食生产加工、投资贸易、人才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层合作提供了可能。必须抢抓先机、走在前列,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探索粮食企业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推进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粮食经济新体制。2、制约因素。一是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县级机构改革后,在实际工作中,物资储备业务分属商务、应急、经信等部门,目前没有统一管理机构,业务管理职能比较分散,需县级层面设计,尽快启动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集中管理力度。二是粮食流通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12、粮食流通过程中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对粮食市场行情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宏观调控相对滞后。县内粮食收储、加工企业质检保管专业人才匮乏,不能满足绿色、环保、科学储粮需求。三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质量有待增强。近几年,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政策性粮食收储补贴,市场化经营空间未能充分拓展,企业资金积累不足,融资难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粮油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原料进价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普通的成品粮销价偏低,企业毛利微薄。优质成品粮利润稍高,但销量较小,市场占有率低,发展品牌艰难。优质粮油未能大规模连片种植,成品追溯体系建立困难等。亟需政府、企业、市场多方协同联动,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四
13、是粮食市场购销体制存在突出矛盾。“十四五”期间,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价格,实际是市场收购最高价。由于预案启动时间滞后于粮食收获季节,新收获的粮食大部分被粮食经纪人、粮食加工企业等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储存,预案启动后,又转卖给最低收购价收储企业。期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因收购政策规定,难以进行市场收购。五是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县是全国商品粮大县,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粮食行政执法机构,没有成立粮食行政执法队伍,粮食行政执法力量薄弱。今后需加强粮食流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保障。第二章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
14、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粮食安全核心职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推进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扎实推进重点任务和实施建设重大项目为抓手,努力建成“新兴产业高地、东部新城”,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第二节基本原则“十五五”时期,全县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稳主业。
15、秉承“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行业宗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动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做好粮食收储,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确保“有人、有钱、有仓收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县域粮食产能,促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一强基础。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是粮食流通市场建设的基础,是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进一步提升仓储设施的功能,淘汰老旧粮仓。大力推进优质粮食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优质、绿色、健康主食产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集中精力在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持续发力,补齐“十四五”期间存在的短板弱项。一新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
16、进粮食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建设爱粮节粮型社会。突破传统粮食行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局限,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着力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把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全环节。积极运用现有科技成果,加快粮食流通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一新作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扎实推进“一县一企”工作,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把准定位,充分利用产后服务中心、“好粮油”联合体等,深度融入农村粮食流通工作的各个环节。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出发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要求,提供品种丰富、质量可靠、营养健康的粮食
17、产品,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在粮油加工、城乡居民供应上寻求突破,推动粮食流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积极实施混合所有制。着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化收购、品牌化营销的经营模式,提高效益。聚焦粮食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瓶颈,加强联合攻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广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推动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可持续。充分考虑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发挥规划对粮食行业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体现规划的宏观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量力而行、适度
18、超前,实事求是确定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检测、预警和评估机制,及时进行措施改进和目标调整。第三节主要目标“十五五”时期,全县继续深入实施“粮安工程”,聚力党政同责,落实落细粮食安全保障重任,着眼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稳市场、保安全,切实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1、粮食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居民吃粮买得到”的底线,全面搞活粮食流通。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省市核定规模以上,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储备比例。粮食监测预警更加灵敏、准确,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管用。粮食储备“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2、
19、仓储物流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动与粮食收储保供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建设,粮食收储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做好现代粮食产业园选址及规划工作,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服务的县大型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仓储物流和储粮新技术应用等进一步推广。拓展“智慧皖粮”建设成果,粮食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覆盖全县的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保障网络,基本实现仓储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储粮方式科技化、绿色化。3、粮食产业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效应好、竞争优势明显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规模化发展优质粮油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粮食 流通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