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区建设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文化强区建设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强区建设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强区建设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建设文化强国,进一步凸显文化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十五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文化是重要支点。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
2、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凸显文化在发展全局中的使命担当。“十五五”时期,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指标任务更加明确,文化强市建设的使命担当更加凸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提升,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推进一批创新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推出一批业态集聚、效应突显的文化产业聚集平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集聚一批创新引领、创意丰
3、富的文化产业人才,全方位振兴的强大进一步凸显文化在时期,区围绕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使文化产业切实成为引领支撑全面振兴、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区综合竞争力中的动力功能。“十五五”总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力时不我待,文化作为振兴发展新动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现代文化资源,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美术、音乐、戏曲艺术以及新闻出版、创意设计行业具有一定优势,多项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有力提升了区域美誉度和影响力。区内有2700多家文化企业,其中文化规上企业101家,占全市文化规上企业数的35%。2
4、019年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93.27亿元,同比增长9.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1个百分点。“十四五”末期,区在文化产业总体行业已有行业92类,占文化产业总行业数的58.97%;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已有59类,占文化产业核心领域总行业数的73.75%;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已有33类,占文化产业相关领域总行业数的43.42%。但是,产业层次不高、盈利能力不强、缺乏头部企业的问题,严重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区,为市成为东北地区文化创意中心提供重要载体、动力及创新支持,必须提升全区文化产业能级,培育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
5、建设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文化品位一流的首善之区,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综合竞争力。第二章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集聚“文化+”新动能,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格局,成为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核心区,数字文化产业和时尚文化的引领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中心展示区。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文化产业高端方向、前
6、沿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建设产业生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统一,统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大力引进头部和领军企业,围绕头部和领军企业建立文化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集聚企业和要素资源,全面激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好京沈合作、江苏与合作的机遇条件。依托华为等头部企业落地项目,加强与头部企业生态伙伴的对接合作。巩固提升中日韩文化交流,扩大“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动能转换。发挥好政策的作用,提升区域综合优势的引力,着力向创新创意驱动
7、转型。抢抓5G发展先机,创造新消费、新场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坚持文化内容为王,推进内容创作、文创产品开发,以品牌IP构筑提升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三、主要目标壮大文化产业规模。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数量达到150家、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其中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60%o形成数字文化群落。聚焦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全面布局、培育和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形成数字内容、数字传媒、数字出版、数字营销、数字艺术、数字文博、数字教育、数字文创、数字版权和艺术品交易、数字竞技娱乐体验等新型数字文化业态竞相发展的态势,推出1
8、0个数字文化示范项目。集聚和强化文化+新动能。从城区建设、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三个维度,集聚“文化+”新动能,推动提高城区品味、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创建1个AAAA级景区。第三章主要内容一、优化文化供给结构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塑造城区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提供持续、深沉、有力的文化支撑。(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之以恒建设文明城区。二是深度挖掘传承革命文化,推出“代码”抗战文化系列项目和“解放”红
9、色记忆系列项目。三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弘扬雷锋精神、劳模精神、志愿者精神策划开展品牌活动。四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现“浑河晚渡”、“皇寺鸣钟”历史文化景观,做大“盛京戏曲北市梨园”文化艺术品牌。(二)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一是加强文学创作,推出承载记忆、展现时代风采的优秀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大力发展网络文学产业。二是突出重点门类,创作生产音乐、美术、影视和广播剧佳作精品,大力发展在线视听产业。三是吸引年青受众,积极打造文创IP,创新综艺节目,推出动漫产品,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四是推进各文艺团体集中优势资源创作排演“年度大戏”,逐年推出水准高、有市场的精品力作。(三)完
10、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发挥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实施八经地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中山路历史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锡伯族文化展览馆提升工程,推进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办好“追忆百年历史讲好故事”系列活动。加强文物法治建设。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文物主体责任,强化以文化执法大队为主体、文物管理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为辅助,与公安、消防、应急等部门联合执法体系,为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
11、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程。持续开展对高龄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进行数字化采录,建立非遗项目数字化档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鼓励引导民间兴建非遗收藏馆、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依托区文化艺术中心,重新开放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奉天落子小剧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设施。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区非遗精品展”等活动。实施“非遗+旅游”工程,通过“非遗+网游”与电竞企业合作,将中山路、八卦街、老北市历史风貌和建筑彩绘、奉天落子等艺术元素植入年轻族群喜闻乐见的实景活动中。二是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整合设施资源,推
12、进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与共享,力争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加强数字化公共阅读服务平台与数字化文化馆的APP建设,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高优质资源供给能力。三是组织文化品牌活动。提升“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浑河岸交响音乐节、“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郎朗钢琴广场演出季、沈水之畔赏花会、“之音”国际钢琴(声乐)比赛、“之声”童声合唱节等文化艺术体育品牌活动。以“十二名片”系列活动为载体,探索倡导“品质”都市生活美学。完善“一河两岸”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皮划艇、帆船、桨板、冰龙舟等水上(冰上)运动旅游项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建设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十五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