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
《2025年《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发现并有效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茶制品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三条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操作人员在高温杀青设备旁未佩戴防烫护目镜及隔热手套,直接接触裸露的蒸汽阀门或滚筒,导致烫伤风险。2 .清洁人员擅自调整巴氏杀菌温度参数(如降低温度或缩短时间),引发微生物残留超标或茶叶酶活性破坏。3 .原料验收未执行氟含量专项检测,误收氟含量超标的茶青(如砖茶原料),导致终产品氟残留超标。4 .农药残留检测人员未按GB2763标准操作快速检测试剂盒,未对可疑样本进行实验室复检,导致农药残留漏检。
3、5 .包装线操作工未执行金属检测仪灵敏度测试,忽略设备校准记录,导致金属碎屑混入成品茶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 .杀青机温度控制系统失效,热敏元件未定期校准,导致茶叶焦糊或杀青不彻底,产生致癌性焦糖化物质。2 .揉捻机传送带磨损未及时更换,金属丝头外露导致茶叶物理性污染,或引发设备机械故障。3 .液氮储罐泄漏监测装置未与应急切断系统联动,液氮泄漏时无法自动停机,导致低温灼伤或窒息风险。4 .金属检测仪灵敏度未按GB14881要求校准,无法有效拦截0.3mm以上金属异物,增加食源性异物污染风险。5 .除尘系统滤袋破损未及时更换,茶粉粉尘浓度超标(三15gm3),触发粉尘爆炸临界条件等。三
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原料库房湿度未控制在60%以下,引发茶叶霉变(如黄曲霉毒素Bl超标)及仓储损耗增加。2 .清洁作业区未设置正压通风系统,臭氧杀菌后残留气体逆流至包装区,导致微生物二次污染。3 .液氮使用车间未配置可燃气体报警器,氮气积聚导致氧气浓度19.5%的缺氧环境。4 .厂区绿化带未与生产车间保持25米以上距离,虫媒植物(如香樟树)招致苍蝇、甲虫等生物污染。5 .废水处理站未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氟离子排放浓度超标(1.5mgL)污染周边水源等。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1 .未建立氟残留动态监控体系,未对高风险原料(如边销茶)实施批批检测及溯源管理。2 .粉尘防爆专项应急预案缺
5、失,未包含茶粉抑爆系统启动、泄爆板有效性验证等关键处置程序。3 .供应商管理未覆盖氟源追溯,未对高氟茶青种植基地实施年度农残及重金属飞行检测。4 .液氮操作人员未取得低温作业证,无培训记录。5 .未执行GB4806.8-2022食品接触材料标准,茶叶罐密封圈硅油迁移量超标(0.5mgkg)等。第三章报告途径第五条为确保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渠道畅通,公司设立以下报告途径:1 .线下报告:员工可直接向所在部门的安全员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安全员负责初步核实并上报至安全管理部门。2 .线上报告:公司开通了微信群、邮箱、电话等线上报告渠道,并在公司醒目位置公示报告方式和流程,方便员工随时随地进行报告。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2025 制品 生产 企业 事故隐患 内部 报告 奖励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