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第一章新时代林业草原发展形势分析林业草原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普惠绿色生态产品的根本保证。“十四五”以来,全县林业和草原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林草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变化,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生态文明、率先把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业草原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第一节“十四五”
2、林业草原建设主要成效“十四五”圆满收官,主要任务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自治县林业草原建设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修复为抓手,以产业建设为突破,以城乡绿化为载体,林业生态大有改观、林业经济长足发展,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十四五”末,全县森林面积达387.72万亩,森林覆盖率69.34%,比“十二五”末提高1.3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2105万立方米,与“十二五”末增加147万立方米;全县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澜
3、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1个(孟定镇四方井铁力木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地面积达45.7万亩,占国土面积8%,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国土绿化蓬勃开展深入推进新造林、新一轮整改复耕、陡坡地生态治理、森林抚育、木本油料提质增效、城乡植树等一系列林草生态建设工程,以“三沿”(沿路、沿河、沿集镇)为重点,开展国土山川“大绿化”,让大地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福祉。全县累计完成新造林37.44万亩,完成新一轮整改复耕8万亩,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0.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149万亩,完成木本油料提质增效1.6万亩,完成城乡植树
4、425万株。二、森林资源保护持续加强(一)森林防灭火成效明显,火灾保险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县共发生火情35起,卫星热点54个,连续七年森林火灾次数、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受害率均控制在市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扑火人员伤亡事故,森林草原防灭火目标责任考核连续4年被市级评为优秀等次。建立森林火灾保险制度和保障机制,通过保费补贴等政府财政支持,引导承保公司、林业经营者积极参与森林火灾保险,实现森林火灾保险全覆盖,每年投保森林面积375.92万亩,年投入保费150.37万元,有效增强了林业抵抗风险能力。(二)森林资源管理保护能力全面增强。认真落实各级政府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目
5、标责任制,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编制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管理、林木采伐管理等更加严格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四五”期间,主动与扶贫办、边境经济合作区、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沟通,认真做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受理项目建设使用林地报件123起,涉及林地面积1116.89公顷(其中:永久性占用征收林地55件,占用林地面积827.83公顷;临时占用林地68件,占用林地面积289.06公顷),共涉及森林植被恢复费10994万元;上级下达我县“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额38.57万立方米,限额使用规范,全县无超限额采伐,无影响恶劣的滥采事件;规范办理木材运输7416份,
6、运输木材145436.36立方米,办理林产品运输10520.167吨。(三)林权管理服务到位。全县确权发证的集体林地面积260万亩,全部确权发证。2016年至2018年期间,林权流转共流转宗地数97宗,面积4.86494万亩,涉及金额2446.1938万元。2019年初,应国家机构改革及省市改革下发方案的要求,再次明确林权确权登记工作划转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管理,林业部门停止办理相关林权流转业务。“十四五”期间共累计办理林权抵押面积20.63051万亩,涉及金额33915.04万元。(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2.39万亩,防治面积12
7、25万亩,防治率98%,测报准确率90%,苗木产地检疫率达100%,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指标。投入松材线虫病检疫预灾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金龟子、松毛虫防治经费等115.0152万元。(五)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落实责任主体。通过改革,做到国有林场公益性质明确到位,事业编制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坚决打击违法占用、流转林地林木资源和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全县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达24.02万亩,森林蓄积达120.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十四五”期间,项目建设共投入999.22余万元,其中国家战略储备林种植红豆杉项目2000亩,投
8、入100万元,贫困林场资建设项目投入164.93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储备林示范项目投入734.29万元。(六)林业执法成效明显。全面整合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资源林政和林政稽查等林业执法力量,先后组织开展了“绿盾行动”“天网行动”“平安林区”创建等专项活动,林区治安明显好转。“十四五”期间,全县共受理各类森林案件947起,收缴动物531只、野生动物制品108.56千克,收缴木材337.9134立方米。(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取得新突破。2025年8月24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同意通过自治县在养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处置工作方案和自治县在养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分类处置意见后,县林业和草原局迅速牵头组织相关成
9、员单位于2025年8月26日至9月3日对全县在养野生动物进行全部处置,共签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处置补偿协议39份,处置在养野生动物13908只(头),涉及补偿资金共计506.895万元。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补偿转为商业保险,损失补偿率达到90%以上,受害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野生动物保护更加得到社会关注。“十四五”期间,全县共上报保险公司野生动物肇事理赔案件1681起,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牲畜损失共294.013643万元。三、生态建设保护全面加强(一)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面积127.05万亩,其中:国有7.78万亩,集体119.27万亩,公路沿线、
10、江河流域、坝区、城市面山等重点区域生态得到明显提升改善;持续加强91.52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建设,累计共建设维护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点6个,维护林区道路42公里;加强公益林管护、天然林停伐保护和补偿资金使用监管,“十四五”期间,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175.14万元,天然林停伐保护项目资金11295.44万元,共累计落实补偿资金6394.89万元。(二)加强生态护林员及公益林护林员的选聘。一方面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拓宽了收入渠道,增加了家庭收入,一方面又充实了我县护林员管护队伍,有力加速了我县生态文明发展的步伐。“十四五”期间共选聘生态护林员725人,公益林护林员301人,共发放护林员工资525
11、8万元。(三)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工作。加快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2019年完成湿地监测工作,通过调查准确掌握了我县湿地资源情况,有效保护自然湿地不被非法侵占。四、林业产业推进全面升级(一)种苗工程建设取得实效。探索建立造林种苗生产调控机制,建立健全苗木供给基地,先后引入了一批龙头企业参与了苗木产业带建设。“十四五”末,全县共有苗木企业43户,经营苗圃面积1837.8亩,为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林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范管理秩序,强化扶持服务,助推企业发展壮大,林业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十四五”末,全县林业企业达5
12、5户,总资产26.88亿元,固定资产9.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户;有林农专业合作社23户,经营林地面积3.9136万亩。带动周边农户2.3万余人,长期吸纳农民工1万余人,林业企业已成为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的“联结点”和“助推器”。第二节“十四五”期间发展林业草原取得的经验一、高位推动谋划发展紧紧围绕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顺势而谋,以省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十大行动计划为纲领,自治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制定出台了中共傣族低族自治县关于建设森林的决定,高位推动林业发展,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保障。二、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国有林
13、场改革、森林保险改革、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改革,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通过改革,林业实现了理念上的转变,管理重点由以木材采伐优先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转变,管理方式由政府主导到全社会参与的转变,政策取向由取之于林向取予并举、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林业集聚,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有效推进林业发展。三、重点工程带动发展依托整改复耕、石漠化治理、林业产业建设等重点工程,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以核桃、澳洲坚果为重点的木本油料林,以铁力木、西南桦为主的珍贵用材林,以巨尾棱、杉木为主的
14、速生丰产林,积极开发林下经济产业、苗木产业、竹产业等,确保生态恢复、群众脱贫致富。实践证明,以重点工程带动发展,不仅调整和优化了林业生产布局,同时也带动了林业全面快速发展,林业建设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升。四、全民动员加快发展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林权所有者的积极性。以林权抵押、流转等方式,以耕地林粮间种模式,充分发动企业、个体户、农民群众出资投劳,参与林业建设。广泛宣传林业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营造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格局。五、强化保护巩固发展建立健全使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15、制度,切实加强森林“三防”体系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从根本上改变了重造林、轻保护的做法,有效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林业步入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良性轨道。六、依法治林保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林业法律法规,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林业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林业执法、监督、普法、行政许可等体系,全面实现依法保护、依法治林,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林区治安逐步好转,为全县林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制度保障。七、四大体系协调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省实施“森林”建设、全市实施“森林”建设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林业资源大县、林业产业强县、林业景观美县的目标,积极发展生态林
16、业,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民生林业,构建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发展人文林业,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发展景观林业,构建合理的森林城镇体系。全面推进“森林”建设,全县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大幅增加,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不断增强,林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第三节林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生态建设有待加强国土绿化任务艰巨。经过前期的艰苦努力,国土绿化工程覆盖了全县绝大部分地区,剩余部分是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环境最薄弱地区,进行造林营林国土绿化困难重重,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精准拔点的决胜时刻已来临。森林质量亟待提升。县城近自然植被占比少,保护圈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
17、态环境需要有差距。森林整体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潜在病虫害风险和森林火险等级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空间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不足,通盘布局、整体推进的生态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体现在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社区居民发展问题突出、多头管理交叉重叠问题突出等。野生动物保护任务艰巨,代表性物种亚洲象、绿孔雀栖息地破碎化问题较为严重,人与动物冲突问题突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频发,面临着既要拯救保护野生动物,又要保障损害补偿资金的压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威胁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三、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科技转化能
18、力弱。科创平台、重大课题研究等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企业缺乏“方向感”,产品定价缺失“话语权”。资源转化能力弱。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以坚果、核桃为重点的林产业领军品牌尚未成型,作为林草资源大市,依然被“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尴尬所困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亟待提升。意识转化能力弱。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解运用有差距,保护“绿水青山”的底线意识强、权责明晰,发展“金山银山”的高线意识弱,用发展的手段促保护“转型升级”的能力不足。四、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人防”“人治”基本面仍未改变。部分林草干部站位不高、能力不
19、强,不能从争当全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政治高度来看待林草事业,没有主动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与新时代林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有待建立完善。五、保障支撑短板明显机构改革后,林草部门职能职责大幅增加,但部分人员却分流转隶,只减不增,特别是乡镇林业草原服务中心任务多、事项杂,承担平行工作任务重,弱化了保护发展能力,作用发挥不明显。向上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虽保持逐年增长,但与林草事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与生态建设保护任务重、生态资金助农脱贫比重大的实际不尽匹配,资金保障还不够有力。自然保护地建设、国有林场建设等工程形成的部分资产长期处于“
20、静态”,功能效用释放不够,撬动发展能力不足。六、政策活力尚未充分释放森林草原防火机构和防灭火体制机制、林草执法机制体系和队伍建设等机构改革遗留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问题,尚未形成合理有效路径,经营权落实不到位、处置权设置不完整等问题仍然制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机制不活,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财政投入占比居高不下。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缺乏市场化机制,林地抵押流转、林木采伐、林权收储担保等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仍存一定顾虑,改革红利未充分释放。第二章“十五五”规划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
21、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筑牢滇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宝库为总任务,紧扣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围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推行林长制,着力发展林业草原建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林草产品需要中,做出林草示范,干出精彩,为率先把建成最美丽的地方,开启“第
22、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篇章作出更大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提升林业草原综合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23、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林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林草生态系统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产业集约化发展。正确处理林草资源保护、培育与利用的关系,建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林草生态产业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坚持区域联动、部门协同,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基础,统筹各类规划、资金、项目,进行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
24、复。坚持统筹协调、任务衔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实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制度。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充分考虑生态治理的区域差异性。坚持以质为先、标准引领,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确保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坚持改革创新,高效治理。始终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扩大改革红利和创新红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草建设的内在潜力和活力。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和完善提升,努力把林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五五”时期林业草原保护发展主要目标围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加快造林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林业 草原 保护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