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全本欣赏.ppt
《二十四孝图全本欣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孝图全本欣赏.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元/郭居敬 著张文顺 编绘 前前 言言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等人编撰是元代郭居敬等人编撰的宣传孝道文化的通俗读物,是由历代的宣传孝道文化的通俗读物,是由历代 24 24 位位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地位而行孝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地位而行孝所形成的故事汇编。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故事汇编。千百年来,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在我国广泛流传。在我国广泛流传。一、虞舜孝感动天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亦称“虞舜”,是我国传说中的远古五帝之一。相传舜的父亲是一个糊涂人,在舜的生母死后,他又娶后妻,生一子名叫“象”。后母脾气很坏,弟弟傲慢无礼,他们不仅对舜不
2、好,而且有害死舜的行为。然而,舜宽宏大量,以德报怨,仍对父亲和后母孝顺,对弟弟爱护。舜的贤德在当时广为流传,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便让他参与管理国家大事,还把女儿嫁给他。舜辅佐尧管理国家20年后,于公元前约2110年,尧让其继承了王位。舜继位39年,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为中华道德文明创始人之一。虞舜的事迹后来演变成为神话传说。传说他的孝行感动了苍天,当舜在厉山上耕地时,天帝让大象给他耕田,让飞鸟为他播种。因舜的弟弟名叫“象”,大象拉犁也有其弟赎罪之意。二、老莱子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著名思想家,与孔子生于同时期(约公元前551年)。相传他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于蒙山南麓,自耕
3、而食。楚王请他出仕任职,他固辞不就。为躲避战乱,他偕带家眷迁居于江南,在那里著书立说,传授道家思想。他的著作有老莱子15篇。其事迹见于高士传、老子传等。老莱子生性至孝,侍奉双亲极其尽心。当他已是70岁高龄时,他的父母还健在。他不以自己年高而自居,有时还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手持拨浪鼓学着小孩的样子而戏耍,以博得二老开心。有一次,为父母送水,进屋时摔了一跤,索性故意在地上学小孩子撒娇,逗得老父老母开怀大笑 三、郯子鹿乳奉亲郯(tan)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当时周王室衰败,诸侯争雄,天下大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是因为国君郯子的仁孝之德和政绩赢得了人心。郯子心性极孝,他的父母年岁已高,又
4、都患有多种疾病,遵医嘱需要鹿乳作为食疗。怎样才能靠近鹿群并弄到鹿乳呢?他想出办法,深入山林,以鹿皮披在身上当外衣,经过种种尝试,终于混入鹿群,成功地挤取了鹿乳,带回供奉双亲。有一次挤鹿乳时,险些被猎人当成真正的鹿来射击。当猎人向他瞄准时,郯子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鹿乳为双亲治病的实情告诉了猎人。猎户们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于是把自己原有的鹿乳都赠送给郯子,并护送他走出森林。四、子路百里负米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桥(今山东泗水县)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生于公元前542年,年龄比孔子小9岁。他性情直率勇敢,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家臣)。子路在国家太平时,爱国敬业;当国家有难时,英勇
5、献身,杀身成仁。子路早年家境贫寒,常以野菜充饥。为了供养父母双亲,他经常赶到百里以外的地方,买了粮米背回来。后来,他在鲁国做了大官,但父母却相继去世。在他奉命去楚国办理公务的路上,随从的车马就有一百多辆。当他坐在厚厚的棉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时,就想起了当年父母贫困之时的光景,感叹道:“为人子者,父母在世时,应尽心尽力赡养。否则,像我这样,现在就算想为两老去背米,又怎么可能呢?五、闵损芦衣顺母闵(min)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比孔子小15岁。闵损的“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孔门中,他是德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闵损幼年时,生母早逝,他的父亲娶了后妻,又生
6、了两个孩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衣服,却给闵损穿着用“芦花”做的衣服。一次,闵损给父亲御车时,冻得发抖,父亲以为他偷懒,就用鞭子抽打他,芦花随着被抽破的衣服飞了出来,父亲才明白了真相。父亲既愧疚又愤怒,回到家要把继母赶走。闵损恳求父亲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不在,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父母听了,都很感动。继母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六、曾参母子连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今山东平邑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他提出的。曾参的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对儒家发展贡献卓著
7、被后世尊为“宗圣”。曾参对母亲非常孝敬。他少年时家贫,常上山砍柴。一天,家里有客人来,因来得突然,母亲不知所措,焦急中咬破了手指。母子连心,正在山上砍柴的曾参此时忽然觉得心痛,料想可能母亲有事,赶忙回家。到家后跪着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说:“有客人突然到来,我情急之下咬破手指,盼你赶快回来”。于是曾参以礼接待了客人。此事说明,曾参处处替母亲着想,时时为母亲操心,堪称是一位大孝子。七、刘恒亲尝汤药 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西汉第四位皇帝。刘恒8岁时就被封为诸侯王。吕后当权时,刘邦的其他儿子多被杀害,而刘恒因身处边远地区不起眼而幸免。刘恒对母亲薄氏感情甚笃,力行孝道。薄氏曾因一场
8、大病而三年不愈,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年,经常守在母亲身边,不解衣带而卧,精心料理,十分操劳。给母亲治病的汤药,都要由他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用。三年后,母亲病好了,而刘恒却累倒了。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平息吕氏之乱后,立刘恒为帝,理由是刘恒仁孝贤能,名扬天下。刘恒登基后,重德治、兴礼仪,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水利。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八、丁兰刻木奉亲丁兰,西汉时期河内(今河南省安阳)人。汉宣帝时(公元前73年起),【注:只注明皇帝登基执政的时间,以下同。】他被御封为中大夫。丁兰幼年丧父,自己与母亲相依为命。丁兰婚后,一度婆媳关系不睦。待母亲去世后,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
9、之恩,悔恨不能报答父母,便请人刻了父母的木雕像,把木雕像视为活着的父母一样供奉。他每日三餐先敬父母木像,然后自己开饭;出门前必向木像禀告,回家后先向木像问候,从不懈怠。天长日久,妻子产生不敬和厌倦之心,竟用针刺了母亲木像的手指,不料其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到丁兰回家跪拜木像时,看见木像眼中垂泪,便向妻子追问实情,妻子无奈只有如实讲述。知此真相后,丁兰气愤地将妻子赶出家门。九、蔡顺拾椹异器蔡顺,字君仲,西汉末年汝南(今在河南境内)人。蔡顺少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敬。当时,由于王莽篡位造成天下大乱,又遭连年饥荒,民不聊生,蔡顺只能以各种办法弥补粮食的不足,包括拾桑椹以充饥。在拾桑椹时,按桑椹成熟的
10、程度,用不同的篓子盛着。此时,巧遇驻扎在附近的赤眉起义军,士兵盘问他:“为什么把红的和黑的桑椹分别盛在两个篓子里?”蔡顺答道:“熟透发黑的桑椹让母亲吃,红的和未成熟的桑椹留给自己充饥。”赤眉军被他的一片孝心而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只牛蹄,让他带回家去孝敬母亲,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敬意。母亲去世后,蔡顺在母亲墓前搭棚守孝三年。此间,汝南太守韩崇多次前去看望和关照他,召举他为孝廉和东阁祭酒,均被婉言谢绝。十、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东汉初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人。他的曾祖父是西汉宣帝时期御封的高昌侯,此爵位世袭到他祖父时,因遭弹劾而被朝廷剥夺了爵位,故使家境渐贫,到董永时竟一贫如洗。父亲去世,董永无钱安葬
11、便卖身为奴,贷钱埋葬了父亲。过后债主刁难他,要他织三百匹锦以抵债。董永不会织布,怎么办?幸有一位妙龄少女敬重董永的孝心,帮其织锦三百匹,抵债赎身回家,并在槐树荫下结为夫妻。因为董永的事迹很感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6年恢复了他世袭高昌侯的爵位。槐荫这个地方也改名为孝感(即现湖北省孝感市)。董永的事迹后来逐渐演变成神话故事,明代有著作织锦记,描写成织女(七仙女之一)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电影天仙配就取材于此。十一、姜诗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初期四川广汉人。父亲早逝,他和妻子庞氏对母亲十分孝敬。其家住在距离长江有七、八里的地方。母亲喜欢吃鱼,夫妻俩就到长江捕鱼供母亲食用;因长江的水质很好,夫妻俩就到
12、长江挑水供母亲饮用。有一天,因天阴风大,妻子从长江挑水未能按时归来,姜诗不知情,以为妻子怠慢。当夫妻为此而严重误解时,还是母亲为他们化解了矛盾。姜诗夫妻坚持多年到长江给母亲挑水和捕鱼,其事迹感动了上下朝野,得到朝廷表彰。许多年后,东汉明帝(公元58年起)还下诏书,修建“姜公祠”。该事迹经过千年的流传,逐渐演化成为神话故事,说是姜诗夫妻孝行感动了上苍,让他家井里喷涌出泉水,味同长江水一样,还有鲤鱼跃出水面,让他们供母亲食用,不必远去江边了。十二、江革行用供母江革,东汉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字次翁,少年丧父,奉母至孝。时逢兵荒马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曾路遇匪贼抢劫,江革无钱财,贼人要杀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四孝 全本 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