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政策的实施,区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期。一、“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回顾(一)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化产业初见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已形成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含非遗展示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文体广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文体广场等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2、截至2025年底,新建的区图书馆、文化馆和剧院已投入使用,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和乡镇文体广场、12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已建成农家(社区)书屋139个。全区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配套建设有办公室、图书(电子)阅览室、书画展厅、多功能活动厅、文化科技培训室、综合文体广场、影剧院等设施。群众文化队伍逐步壮大,全区已培育基层文艺骨干20000余名,发展文化志愿者5000余名。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全区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活动200余场、系列讲
3、座10余场、公益展览2-3场,开展戏曲进乡村、进校园70场次,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中,组建“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每年深入基层巡回演出,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明城市创建、圣境花谷月季(玫瑰)文化旅游节、圣境花谷国庆嘉年华暨卡通动漫节等大型文艺主题活动和油菜花旅游节、蜜蜂文化节、社区文化节、“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等届次性系列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精彩纷呈。“十四五”期间,结合历史文化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共创作了歌曲、舞蹈、戏曲、小品、情景剧等各类文艺作品100余项。创作了山下是我家有风吹来O圣境飞翔同怀一个梦等一批具有特色
4、的歌曲,歌曲获2025年度市“五个一工程”奖;创编了反映精准扶贫成效的梁山调小戏挖穷根,获全省首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一等奖;改编的折子戏三婿拜寿参加了第三届地方艺术节展演;改编的剧目光王私访放风筝赴意大利、法国进行了专场演出,让梁山调首次走出国门。此外,石桥驿镇因传统戏剧梁山调入选2018-2025年度“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经文物普查核定,境内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71处(古遗址60处、古墓葬105处、古建筑60处、石窟寺及石刻1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35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
5、处。探索建立了区、乡镇、村(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组织网络,建立了常态化的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机制;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书,落实了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实施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龙王山遗址的安防技防工程建设,对龙王山遗址实行了全天候不间断监控,确保了重点文物安全。此外,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和重大文体活动,通过展板、流动宣传车、宣传单、工作人员宣讲等方式,向基层群众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十四五”期间,公布了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完成了省级非遗项目坐丧鼓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资料的全面采集和整理,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资料数据库内容更加完善;
6、新建了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外展示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成果;每年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日进行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展了梁山调、皮影戏、坐丧鼓、八角雪枣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行传承教学和展示展演活动,使非遗得到有序传承。截至2025年底,全区共有省级非遗名录5项、市级非遗名录19项、区级非遗名录40项,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名、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名。组织指导了梁山调、沮漳皮影、八角雪枣制作技艺、仙居嗔呐、采莲船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开展传承培训及展演活动10余场次;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全区各地福利院
7、光荣院等地义演40余场次。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培育,全区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厚东印刷、金泉彩印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业,以群艺数码、灿烂阳光为龙头的广告设计业,以奥游科技、云创智谷为龙头的文创产业。其中,厚东文化创意产业园、云创智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被评为市第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至2025年底,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标识单位数1289家,个体户已编代码1646家,共计2935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家。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实施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并建成投入使用,让全区农村均能收听收看到58套电视节目和44套广播节目;实施了智能广播“
8、村村响”工程建设并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了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成了石桥驿电视转播台、仙居乡电视转播台、栗溪镇电视转播台共三座无线数字覆盖系统台站。至2025年底,全区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全区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o(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服务质量稳步提高旅游总量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其中201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4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47亿元。全区已有AAA级景区1家,星级酒店4家,旅游厕所45座,A级旅行社数量4家。旅游投资进度加快。“十四五”期间,全区旅游景点投资建设
9、速度明显加快,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圣境山景区、圣境花谷、北山红色旅游景区、钱河湿地公园、市蜜蜂博物馆等一批景区(点)相继建成或启动建设。其中,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圣境花谷建成开放,区政府与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圣境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已完成紫薇古道、竹韵湾(回迁区)、滑翔基地主体工程建设。旅游设施逐步完善。随着旅游景区(点)的加快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建设了圣境花谷、龙泉公园2个游客中心;新建、改建旅游厕所45座,其中AAA级旅游厕所2座、AA级旅游厕所1座、A级旅游厕所2座,旅游厕所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进一步完善了已建成景区的交通标示牌和停
10、车场等基本设施。止匕外,随着城北快车道、荆襄古道、207国道、S311省道、仙栗旅游公路改扩建和“四好农村路”的相继建成,四大景区环线交通基本形成,圣境山生态宜居区和北山景区内的道路得到进一步改善。旅游市场秩序井然。“十四五”期间,全区加强了旅游市场和旅游安全监管整治,以“五一”黄金周和“十一”小长假为重点,妥善处理各类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做到了旅游安全零事故。对全区旅行社(门市部)进行了全面清理,针对“不合理低价游”、“零负团费”等违规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强化了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乡村休闲游农庄等场所的业务、安全、服务等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宣传效果明
11、显。“十四五”以来,旅游营销手段不断创新,效果逐渐显现。依托省市旅游营销平台,推介全区旅游产品;组织旅行社、景区、酒店、旅游名村等参加国内各类旅游博览会;在重点客源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充分利用圣镜山官网等网络宣传平台,强化网络营销;结合节庆加大旅游宣传,隆重举办油菜花旅游节、蜜蜂文化节、滑翔伞比赛等各类特色的文旅活动;通过中央、省、市各类新闻媒体及“学习强国”等各类学习平台,对圣境山进行了专题宣传;邀请区内外知名人士来进行采风和文学艺术创作,创作了有风吹来O圣境飞翔同怀一个梦等宣传歌曲,并结合区内资源特色,制作了宣传视频。(三)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凸显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已建设各
12、类体育场地1391个,其中室外运动场地1170个,室内运动场地22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8平方米。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有室内羽毛球馆和室外文体广场,6个乡镇和125个行政村实现文体工程全覆盖,整体建设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16个,乡镇和社区实现健身器材全覆盖,维修更新各类健身器材2000余件。全区中心城区29个社区均已建成“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网络更加健全。建立和完善了以文体部门为主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相配合,协会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网络,加强了对老年体育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太极拳(健身气功)协会、游泳协会、妇女健身联盟等体育
13、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带动健身人群和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太极拳协会还编辑出版了108式养生太极拳标准教程优秀体育教材。此外,培训注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62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名、一级127名、二级382名、三级1047名),达到了一村(社区)有5-1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十四五”期末,全区经常性锻炼人口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在90%以上。特色体育运动日益凸现。文体中心羽毛球馆、游泳馆专业设施设备配置先进,成为全省竞赛场地新标杆;利用圣境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建成的圣境山滑翔基地,被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命名为“航空飞行营地”,该基地成为城市形象新地标。依托羽毛
14、球馆的训练场地,以竹园小学为基地,建立T市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心,为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充分发挥羽毛球馆和圣境山滑翔基地的优势,分别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羽毛球积分赛、“楚天羽王”羽毛球系列赛(省城市俱乐部赛总决赛)和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省滑翔伞锦标赛等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形成赛事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体育消费快速增长、体育特色日益鲜明的新格局,“羽毛球之乡”和“中国滑翔胜地”两大特色体育运动品牌逐步形成。二、“十五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一)发展机遇目前,文化、旅游和体育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正发生显著变化,将直接影响“十五五”时期文化、旅游和体育业的发展
15、趋势、阶段特征和重点任务。1 .国家战略支持,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十五五”时期,双循环战略、生态文明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及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叠加带来的红利将加快释放,文化、旅游和体育行业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创新将成为质量效益提升的驱动力。2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居民消费持续升级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需求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休闲时间增多、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和消费需求的日趋多
16、元化,区未来的文化、旅游发展将迎来新机遇,将步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体育消费也将从“随意性”转向“专业性”,会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装备配置和竞技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3 .科技革命影响加剧,交通格局巨大变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将催生出一大批全新的智慧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体验项目、服务方式,“互联网+”“数字+”“AI+”等新业态将为规模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未来交通格局的变化(建设中的境内三条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荆(州)荆(门)铁路、呼南高铁襄阳至段)必将彻底改变交通劣势并成为区域交通重要中心,助力形成3小时100O公里的高铁旅游
17、圈,这将显著扩大潜在客源市场,促进全区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二)面临的挑战1 .公共文化领域需要高质量的优质服务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全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如何均衡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和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是“十五五”期间面临的新问题。2 .文旅体产业需要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随着“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全域旅游”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游客的消费需求正在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升级,需要有更多的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
18、的高品质体验旅游产品。区已有一定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基础,但产业融合不够,产品品质一般。如何准确把握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结合点,促进文旅体产业的高质量深度融合,有力带动乡村振兴,做大做强品牌,是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三)存在的问题1 .文化事业发展不充分,文化产业质量不高区、乡镇(街道)及村(社区)级的部分公共文化设施总体利用率还不高,存在设施闲置现象、设施维护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全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亟待加强,大部分非遗项目开发利用不够,现有展示馆仍以传统展示为主;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较缓慢,云创智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厚东文化产业园尚处于建设阶段,入驻企业不多,种类不全,规模
19、不大,尚未形成文化创意研发、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文化旅游、贸易物流、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文化产业链,缺乏产业联动和带动效应。2 .旅游景点开发滞后,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全区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没有形成丰富的休闲旅游产品,缺乏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现有的乡村旅游点仅能提供简单的观赏、农家餐、采摘等服务,存在低水平重复和粗放经营现象。等级景区建设滞后,配套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景点交通不便捷,缺乏通往AAA级景区、美丽乡村的旅游班车;智慧旅游建设滞后,全区尚无智慧旅游区级综合服务平台,各景区缺乏智能监控、电子地图、电子导游、智能导购、手机客户端等。
20、3 .全民健身服务功能不完善,体育产业整体偏弱全区虽已建成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但缺少相应的设施维护人员,专业体育运动指导人员相对不足,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功能不完善,未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媒体技术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全民健身智慧化程度不够。全区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小,结构单一,缺乏领军企业,其中滑翔产业尚在培育之中,未形成产业链。4 .多业融合发展不够,综合效益不明显全区旅游和文化、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文旅融合方面,缺乏深度融合,文旅产品及业态较单一,地域特色文化在旅游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缺少优质文化娱乐项目和夜间旅游产品;农旅
21、融合方面,乡村旅游及农业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体验方式较单一,农旅商品开发不够。体旅融合方面,除圣境山滑翔外,其他景点体旅融合产品少。三、“十五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通过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的思路创新、重点任务创新、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创新,形成全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新格局
22、二)总体思路L建设主题鲜明的“文化新区”按照市建设全省文化产业新兴增长极定位,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区建设成为主题鲜明的“文化新区”。以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培育文化产业新兴增长极的目标,创新文化产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厚东文化产业园、奥游文化科技产业园、云创智谷产业街区,强化文化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改革创新,丰富文化活动,创新文创商品,培育新
23、型文化业态,拓展文化消费,打造文创消费聚集区;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渗透、融合与提升作用,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教育、商务、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文化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将区打造成为主题鲜明的“文化新区”。2 .建设服务优质的“旅游特区”按照市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重要支撑的目标,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优化全区旅游环境,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将区建设成为服务优质的“旅游特区”。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圣境山滑翔运动旅游为特色,加快环圣境山乡村度假带、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沿线乡村以
24、及其他景点的建设进度,优化全区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质,建成以圣境山滑翔运动和环城乡村度假为特色的全域化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开展全资源整合,重点整合文化资源、山水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景区(点)资源;二是开展全产业融合,重点做好文化、旅游、体育等全区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开展全要素提升,重点提升龙泉公园、圣境山滑翔基地、圣境花谷、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青林寨等景区(点)的品质,完善全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全区住宿、餐饮、娱乐活动及旅游服务品质,推出滑翔伞飞行表演赛、梁山调戏曲表演、精品文创演艺、特色旅游商品、主题民宿、特色酒店、网红露营地等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化 旅游 体育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