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一、规划总则-4-(一)规划基础-4-(二)规划期限与范围-6-(三)指导思想-6-(四)规划目标-7-(五)规划依据-8-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8-(一)巩固粮食保障能力-9-(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0-(三)优化农业产业布局-10-(四)做强做优特色效益农业-11-(五)加强质量安全保障-16-三、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9-(一)推进农业标准生产-19-(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19-(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20-(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1-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3-(一)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24-(三)健全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5-(四)创新拓展市场经营体系-25-(五)加强创建农业品牌体系-26-(六)加大培养农业产业科技人才-27-五、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8-(一)推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28-(二)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29-(三)优化乡村产业供应链-29-(四)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30-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32-(一)突出重点发展方向-32-(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34-(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4-七、打造农旅结合新格局-34-(一)提升品牌优质发展水平-35-(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产品-35-(三)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35-(四)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36-(五)优化旅游发
3、展环境-36-八、保障措施-36-(一)加强组织领导-36-(二)落实责任担当-37-(三)狠抓项目储备-37-(四)夯实体系保障-37-(五)抓好考核评估-38-附表1养殖场选址一览表-38-附表2竹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3茶园规划开发面积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4茶叶初级加工厂建设任务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5茶叶产业链条延伸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6高产优质蚕桑产业规划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7现代蚕业产业工业生产发展规划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8蚕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根据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发展要求
4、融合我县“4+1”特色效益产业,以乡村振兴为指引,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通过供给侧农业改革,深入推进我县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速推进我县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特产富农战略,加快我县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实现特色农业转型突破,将我县建设成为乌蒙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创新基地。一规划总则(一)规划基础县域概况。地处盆地南缘,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的南大门。县域面积1149.5平方公里,辖10镇3乡、161个村、16个社区、10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苗族2.68万人。缘焚而
5、名,境内有“秦朝七大工程文化遗存”之一的“五尺道”、古老焚部落消亡留下的千古之谜“焚人悬棺”,享有“琪桐之乡”“琪玉之乡”“苗族蜡染之乡”“川南二胡之乡”等文化名片。因林而美,全县森林覆盖率51.69%,现遗存18000余株“植物活化石”琪桐;坐拥40平方公里的四里坡原始森林、风光旖旎鹿鸣茶海、官帽山林海和世界最大人工茶花种植基地万亩龙茶花海。由矿而兴,煤炭、硫铁矿、玄武岩、石英砂等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页岩气储量达2.1万亿m3,是“长宁-威远”和“滇黔北-昭通”两大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的核心区,已形成年产15亿m3的产能。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等称
6、号;作为革命老区县、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县、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少数民族待遇比照县,正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经济强县和绿色家园。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有序发展。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亿元;粮食栽种48.16万亩,粮油总产值超过5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值U亿元;水果种植面积43万亩,总产值0.4亿元;茶园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值10亿元;烤烟种植面积L2万亩,总产值0.32亿元;蚕桑种植面积19万亩,产茧8285吨,总产值10亿元;林下经济总产值2.5亿元;出栏生猪43万头、肉牛
7、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22.1亿元。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Ll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7万亩,耕地保有量3.44万公顷,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6%o全县“三品一标”品牌达29个,“鹿鸣贡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户,总产值达16亿元。现代蚕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初见成效,成功承办全国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交流会,市桑蚕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挂牌成立。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农村改革创新初见成效。坚持“多权同确”,加快农村确权颁证步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主体工作,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农房所有权确权加速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8、集体林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基本实现“应确尽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积极推进底洞镇小河村、仁义乡桂香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6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示范专合社17家、市级示范专合社20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297户;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土地入股、收益保底、产值分成”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担保等多种实现形式。农村资源要素有效激活,工商资本、技术人才等积极下乡,农村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蔚然成风。(二)规划期限与范围本规
9、划期限为2026-2030年。规划范围为行政管辖范围。包括巡场镇、琪泉镇、曹营镇、底洞镇、洛表镇、洛亥镇、沐滩镇、上罗镇、王家镇、孝儿镇、罗渡苗族乡、玉和苗族乡、观斗苗族乡。(三)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以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4+1产业发展为重点,快速推进以生猪养殖为主导的畜牧业,持续发力以综合开发利用为主导的蚕桑业,巩固提升以高山雾茶为主导的茶产业,稳步
10、发展以中高山烤烟为主导的烟草业,创新探索以特色林竹为主导的林竹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动我县向农业强县跨越,打造工业强县向农业强县转型发展示范县。(四)规划目标至2030年,4+1农业产业绿色循环优质高效体系基本形成,生产体系布局完善,经营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更加融合,实现矿产资源枯竭型区域向农业强县的转型。表1主要规划指标一览表序号主要指标2018年基期值2022年目标值2030年目标值属性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16.4019.9519.95约束性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96265预期性3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64.04.2预期性4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0.52.62.8预期性
11、5“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个)245860预期性6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102280300预期性7茶园面积(万亩)131516预期性8桑园面积(万亩)192021预期性9林竹面积(万亩)18.219.921预期性10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023预期性(五)规划依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7)8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8)34号)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中共县委关于贯彻新思想落
12、实新部署奋力转型跨越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经济强县的决定(琪委发201820号)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琪委发(2019)11号)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6年)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30年)(琪府办函2018169号)现代蚕业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5年)(琪府发(2014)n号)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遵循“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发挥效量”发展思路,协调处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产品总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保障粮食、生猪等基本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提高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占比,增加非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
13、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巩固粮食保障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粮食基本自给为导向,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建设20万亩(水稻10万亩、玉米10万亩、马铃薯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一批产量稳定、技术先进、机制创新的粮食生产示范区。盘活闲置粮食仓储资源,整合现有粮库周边闲置国有资产,建设集粮油、应急物资储备、粮食加工、农特产品展示、粮食物流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园。推进土地整治,在王家镇等9个乡镇,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示范和受污染区域土
14、地修复工程,有序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化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和大型综合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强化技术和模式攻关,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食新品种,推进粮食绿色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责任制,强化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到2022年,力争粮食产量达到19.95万吨,到203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9.95万吨。(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处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产品总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保障粮食、生猪等基本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提高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占比,实现农业内部结构优化。提高蚕桑、烤烟、畜禽、林茶、果
15、蔬等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山区特色农业基地;做大做强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农业区域优势。调优农业产品结构、经营结构,提高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率,提升商品化率。到2030年,4+1特色产业农产品商品化率达80%;实现品种结构全面优化,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三)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根据丘陵地区乡镇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提高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粮食、生猪、肉牛、特色水产等绿色循环高效农业,建设绿色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相对集中、立体发展
16、思路,大力促进不同地域种养结构和经营方式的有效对应,着力打造五类农业经济示范极,即:以孝儿、底洞、琪泉、上罗、沐滩、曹营为中心的蚕桑综合开发产业示范极,以巡场、琪泉、曹营、罗渡、洛表、王家等乡镇为中心的农旅休闲观光示范极,以巡场、琪泉、底洞、玉和、上罗、孝儿为中心的果蔬禽产品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示范极,以观斗、洛表、洛亥、王家、上罗、孝儿、巡场等乡镇为中心的“森林康养”林业综合开发示范极,以曹营、洛表、王家、玉和、上罗等乡镇为主建立高山雾茶产业示范极。根据绿色循环产业发展需要,全域布局以生猪为主导的畜禽养殖业,形成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产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5条农业经济示范带和“双百万”生猪
17、养殖基地,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产业布局。(四)做强做优特色效益农业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分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蚕桑、茶叶、烤烟、畜牧和林业综合开发“4+1”特色效益产业集中、集约、连片发展。蚕桑产业。以现代蚕业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质量效益,实施“2233”现代蚕业发展战略,即:坚持“两型两化”(蚕业科技型、效益型,职业化、多元化);推进“三个转变”(数量蚕桑向质量蚕桑转变,传统蚕桑向现代蚕桑转变,蚕桑资源向蚕桑资本转变);建设“三大基地”(“焚道桑海”绿色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基地;全国桑枝食用菌生产与技术研发基地;桑蚕综合产业加工基地)。在全县蚕桑乡镇中,重点建设孝儿、底洞、沐滩、上
18、罗、罗渡、曹营、琪泉7个万担优质蚕茧乡镇,其中力争省级蚕桑科技园区孝儿镇和川南蚕业重镇底洞镇蚕业规模分别达6万担,沐滩镇、曹营镇蚕业规模达4万担茧,其余5个乡镇年产茧达1-2万担以上。到2030年,把蚕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通过蚕业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建设蚕业强县目标。茶产业。坚持“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庄)+农户”模式,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优化茶园结构布局,建设一批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加强新型茶品开发和茶副产品综合利用,重点提高“鹿鸣贡茶”“古焚贡茶”“黄金茶”等系列茶的品质,提升品牌形象。鹿鸣茶基地主
19、要集中规划在曹营、王家、洛亥、洛表、上罗、玉和、底洞、沐滩、孝儿、巡场、琪泉等乡镇。到2030年,建成全省茶叶产业强县、乌蒙山区生态茶叶示范县,主动融入全市争创国家级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烤烟产业。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打造基地单元示范片为中心,着力建设王家镇一洛表镇一洛亥镇基地单元区和曹营镇一上罗镇一玉和乡一底洞镇基地单元区,培育种植专业户、种烟大户和职业化烟农,建设烤烟专业村,促进烤烟产业发展壮大。到2030年,建成全市重点产烟基地县。畜牧产业。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为基础,以适度规模为主导,做大做优传统养猪业,做强做好特色肉牛,促进种养循环,建设“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
20、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特色畜牧养殖小镇。依托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亨博利牧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生猪、肉牛良种良法推广力度,近期以年繁育仔猪100万头、年出栏肉猪100万头为抓手,在全县统一规划下建设优质肉猪、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到2030年,把畜牧产业发展成生态型、智慧型、竞争型、外向型大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50亿元以上。林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包括巡场、底洞、上罗、孝儿、恒丰、沐滩等区域的罗汉竹、刺竹、毛竹、慈竹等竹类,重点推进“竹+桢楠”“竹+澳洲大花梨”产业基地建设,突出打造竹浆、竹纤维原料林、竹笋两用林和短期工业原料基地。围绕建设现代园区、提升精深加工、推进就地加工转化三个方面,集中打造
21、一批现代竹科技示范园、竹生态经济园、特色竹产业园。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种药(种植绞股蓝、黄连等)、种菌等模式,加快发展以竹荔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打造上罗镇一罗渡乡一洛表镇竹孤丰产基地。突出抓好“竹林基地培育、竹林生态旅游、竹产品加工、竹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优化产业布局,建立标准化基地,围绕“一路两河三海”(“一路”即巡观路,“两河”即洛浦河、南广河,“三海”即龙茶花海、官帽山林海、鹿鸣茶海),从北到南延伸打造竹产业生态旅游项目,辐射连接芙蓉山、顶古山、犀牛山、龙抱山、四里坡等旅游景点,打造山海相融的百里竹廊。到2030年,全县竹林面积达到21万亩,竹产业产值实现10亿元,竹区农民年人均收
22、入2500元以上。实现上述目标,从以下五个方面重点抓。(1)支持壮大现代竹林基地“七山一水二分田”,具备发展竹产业的自然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高标准发展竹产业,实施规模化造竹,利用迹地、宜林荒山荒地以及博荒地、四旁地等开展植竹造林,以巡场镇、琪泉镇、孝儿镇、沐滩镇、底洞镇、上罗镇、洛表镇、曹营镇、洛亥镇、王家镇等镇为重点,沿巡观路、洛浦河、南广河等构建沿路、沿河绿色廊道涵养林、景观林的竹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竹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针对病害杂交竹林、开花老化竹林、未适地竹林等开展成片更替改造。巩固提升现有竹林资源,利用疏伐、疏笋、覆膜、割灌除草、松土施肥、病虫防治等措施,开展竹林提质增效
23、丰产培育。加大珍稀竹资源罗汉竹的培育(复壮)力度,支持推广应用优质新品种、创新实践“竹+桢楠”套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笋用竹林、用材竹林和城镇景观竹林。(2)完善竹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竹区道路网络建设,结合通村通乡公路、旅游线路,将竹区道路纳入建设规划,优先实施竹区道路和生产便道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实现主干道宽度不小于4.5米、生产便道宽度不小于1.5米。同时根据竹产业建设布局,对竹产业区整合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水利工程,建设蓄水池(塘)及管网,加快笋、竹两用竹林的灌溉。强化竹林基地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竹区通讯质量,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竹企竹农收益。(3)
24、推进竹产品经营加工。紧盯“优质竹原料林基地县”目标定位,按照竹资源就地、就近加工的原则,建立笋、竹制品专业市场,鼓励优质竹产品及加工技术、加工工艺研发,培育和壮大现有的竹工艺、竹装饰企业,大力发展竹笋深加工、纸业原料加工;建立竹产业现代化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加速竹原材料、竹笋产品和竹制品销售、展示和交易的市场流通量;加快引进现代竹产业高端精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装饰、家居、竹纤维、竹炭、竹食品、竹饮料、竹工艺等产业。除重点发展“4+1”特色效益产业外,积极发展特色珍稀鱼类养殖,加大对娃娃鱼、中华斛等特色水产品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建设优质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农业 农村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