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7).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7).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至77.39岁,孕产妇死亡率维持在0%。,婴儿死亡率从3.93%o下降至2.74%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68%。下降至3.88%o0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261个,卫生技术人员1713人。2015年至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3.15张增加至5.60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8人增长至2.2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6人增长至
2、1.88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0.88人增长至3.09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从3.5人增长至5.2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取得突破,区中医医院康复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数量达到10个,较“十二五”期间增加8个。百丈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区100%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50%。总的来说,我区“十四五”期间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问题与挑战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我区
3、人口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截至2025年底,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62%,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已深度老龄化。伴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将继续加快,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区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不足等矛盾会日益凸显。2025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00.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417元,较2015年分别上升63.67%和9.l%0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群众的健康需求也将不断提高。我区卫生资源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资源效率不高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然偏低,全区还没有一
4、家三级医院,93种重大疾病中还有31种不具备治疗能力,以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8种)、恶性肿瘤为主(6种),距“大病不出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以完全承担基层首诊职能;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短板弱项,“预防为主”方针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居民健康面临多重威胁。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上升,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血吸虫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防控任务仍然艰巨,新冠病毒感染和新发传染病威胁不容忽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食品药品
5、安全、环境污染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健康问题仍然突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响应,居民主动防病意识不强。重大疾病对妇女儿童的健康威胁仍未消除,出生缺陷防控任务艰巨。人口深度老龄化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养老与健康服务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阻碍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脱贫人群在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健康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大病慢病发病率较高,给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带来较大的压力。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6、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及区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开放活力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一城一地领航、四化同步共进、三个共建”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川西医养中心和健康建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奋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以区办医院为龙头、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
7、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到实处。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落实政府对卫生健康的规划、领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维护公益性,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坚持需求导向,提质扩能。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能力。坚持均衡布局,重心下沉。加快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提升医疗卫生服务
8、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中西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全面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健全医防协同长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推动医疗改革与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改革协同,
9、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的支撑作用,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区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以及医疗机构、预防机构协同机制更加健全,卫生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公平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建立、疫情和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愈发健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持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全区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县域内就诊率明显提升。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政
10、府办医疗机构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以康养为特色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大大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基本能够为居民提供以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为重点,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人群,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表1主要发展指标7别号主要指标2025年现状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病预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人)5.26.64预期性防控制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基础设施达标预期性急医疗救治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约束性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
11、00预期性位和人力配置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606.30预期性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1.121.20预期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43.0预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883.0预期性每千人口药师()数(八)0.380.4预期性每万人口全科医生3.4.5预O数(人)09期性1医护比1:0.891:1预期性t医药服务体系2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550.85预期性3区人民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是是预期性4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道)卫生院比例(%)100100约束性1点人群服务补短板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2、4.5预期性6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100100约束性康平7人均预期寿命(岁)77.3979预期性8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第二章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一、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一是统筹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规划,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现有设置和布局加强建设。探索单设区级健康教育机构。区办医院方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老院区、区中医医院新院区,分别位于本区北、东、西三个方位,在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础上筹建区妇女儿童医院,进一步均衡区域内公立医院布点。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13、务中心按照现有设置和布局加强建设。已改建为建制镇(街道)卫生院分院且既往3年服务量较小、床位使用率低于75%的,适当缩减床位、人员和设备配置,根据辖区内卫生服务供需情况进行资源重组,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合理布局。除镇(街道)卫生院所在村外,每个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全面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退出村医由镇(街道)卫生院派员驻点或引入有资质的人员进行补充。二是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积极引导社会办医发展方向。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提升群众就医方便性。二、推进卫生健康区域协调发展立足,积极融入环成都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
14、经济圈建设。依托成都主干优势,通过托管、领力、设立分院等形式带动本区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加强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促进本区医疗卫生质量显著提升和优质医疗资源大幅增加。依托本区医疗资源和自然优势,加快融入市“一核两翼四廊多点”康养产业空间格局,积极参与区域大健康产业链分工和“康养产业园”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川藏()工业园区建设。建立与毗邻区县的疾病联防联控、卫生应急协调联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协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作、采供血协调联动、信息协同共享、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等机制。第二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一、科学合理配置床位,调整优化床位结构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区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
15、率进行综合评价,推进全区优化配置床位资源。根据区域内常住人口及区域内住院服务总量合理确定全区床位总量。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医比、床护比等指标,调整各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级同类医疗机构20%,不再增加床位数量。一是科学合理配置床位。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控制在6.3张左右。区办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量控制在600-1000张以内。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二是调整优化床位结构。适度控制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或转型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康复、老年、儿科(新生
16、儿科)等急需、紧缺专科倾斜,引导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到2030年,区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每千常住人口L2张,每千常住人口重症医学科床位达到0.1张,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34张。社会办医院床位总数不作规划限制。三是提高床位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床旁医疗设备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以更好适应居民医疗需求的动态变化。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区办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二、人力配置一是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30年,专业公共卫生人员
17、增长到170人,每万人口配备1T.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精神和心理专业人才配置,持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区人民医院加强精神心理门诊建设,持续扩大专业精神卫生人才队伍。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配备至少1名公共卫生医师。二是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适当向县域医疗(次)中心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人,其中中医类别0.8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4人。加强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
18、构全科医生配备,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5人。进一步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引导区办医院将现有编制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及重点专科人才引进,支持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于特色专科建设加强人才引进。鼓励卫生技术人员提升学历水平,畅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改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结构。三、技术配置加强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大力扶持心脑血管科、重症医学科、精神科、儿科、老年科等薄弱、紧缺专科发展,支持县域医疗中心设立肿瘤科、新生儿科,提升区级医院专科服务能力和疑难重急症诊治能力。推动区办医院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职能,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微创手
19、术占比和三四级手术占比。加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服务能力和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强化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区疾控中心艾滋病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PCR实验室能力提升,按照二级甲等疾控中心标准,配足配齐专业公共卫生人员和设施设备。四、设备配置依据医疗卫生机构类别、等级、功能定位、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及居民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原贝L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设备,逐步提高国产设备配置比例。一是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相应类别、等级、机构建
20、设标准逐步完善设备配置,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改善设施设备条件,重点加强实验室检验检测、现场快速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以及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其中,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备救护车。二是加强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用设备配置,坚持功能互补和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引导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用设备配置主要向重点专科、已有基本卫生技术人员配备的急需、紧缺和薄弱专科、医院等级评审欠缺设备等倾斜。依托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建立区域临床检验、影像诊断中心,推动实现区域内检验、影像设备等共享。三是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设备配置,鼓励支持在“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推荐标准或在社区医院建设验收评审达标的机构提升设备配置水平,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基于特色专科建设加强设备配置。五、信息资源配置积极推动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居民健康信息资源,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开展区内人群健康全生命周期监测与评估。探索建立区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接口,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前提下积极推动健康信息共享,提高健康信息监测、统计和上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三章积极构建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第一节大力推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积极融入市城市医疗集团。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积极融入市人民
22、医院牵头的城市医疗集团,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对市川西医疗高地形成有力支撑,推动区城乡融合医疗和康养发展示范区建设。二是巩固区办医院医联体建设成果。进一步深化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与医联体牵头医院在医院管理、重点专科建设、临床医疗、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全面提升区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区级医疗机构加入跨区域专科联盟,在牵头医院指导、帮扶下提升专科专病诊治水平。三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改革。积极引导县域医共体总结试点经验,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的相关制度,促进县域医共体可持续性发展。统筹规划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牵头的2个县域医共体。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
23、工作。推动区疾控中心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面,到2030年所有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县域医共体,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加入。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推动医共体内部行政、业务、后勤、物流配送、资源、财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牵头医院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中心作用,促进医疗同质化,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四是扎实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对村卫生室行政、人员、业务、财务、药械、绩效考核统一规范管理。实施“乡聘乡管村用”,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五是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区内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为全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