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畜禽养殖业规划.docx
《“十五五”畜禽养殖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畜禽养殖业规划.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畜禽养殖业规划前言“十四五”期间,县畜牧生产工作以稳产保供为基本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品质畜牧、产业畜牧、安全畜牧、生态畜牧建设,经过多年发展,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成为成都特大城市居民的肉蛋产品供应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居民“菜篮子”供给。“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全面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城市副中心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力争与全市、全省和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提升农村建设水平,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科学谋划好县未来五年畜禽养殖业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促进全县畜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根据省、市的相关安排部署,立足于县畜禽养殖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编制县畜禽养殖业“十五五”规划。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十四五”以来的主要成就“十四五”期间,县畜禽养殖生产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畜禽养殖生产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以稳产保供为抓手,全面推进品质畜牧、产业畜牧、安全畜牧、生态畜牧建设,畜禽养殖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畜牧业稳产保供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全
3、县主要畜禽产品生产量因受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口蹄疫等疫病因素的影响而下滑后逐渐得到恢复,到2025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50.9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0.82%O全年出栏生猪91.72万头,同比增长14.64%,全市排名第一,超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全市6.6个百分点;出栏肉羊28.59万只;出栏肉牛5117头;出栏家禽1340万只;出栏肉兔171.67万只;肉类总产量9.13万吨,禽蛋产量2.52万吨;养蜂4.3万箱,年产蜂蜜480吨。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生猪“德康模式”规模化发展,以“龙头企业+代养场(家庭农场)”模式,建设现代化智慧型养殖
4、场,打造川猪产业集群核心示范区。2017年、2018年先后引进正大集团、德康集团等国内外知名猪企,实施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正大30个智慧养殖猪场、德康慈航镇5000头祖代猪场、206个德康养殖单元代养场,新增生猪出栏能力25万余头,引领和推进了全县生猪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通过“个企联建”“共享联建”方式升级改造大中型空栏养殖场35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41.62%。已建成大化龙门、大化水利、凤凰山、卓阳、福美嘉等6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区,生猪养殖区实现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标准。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基地+
5、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户”等模式,大力推广生猪寄养、代养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到2025年底全县发展畜牧业家庭农场137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86家,成为引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动能。生态价值得到有效转化。以打造都市近郊型、观光型畜牧业为抓手,以“工商资本+家庭农场”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打造以鳌陵乡“镜湖山庄农牧业观光园区”、钟祥镇“蜀色天香家庭农场”为代表的现代特色生态循环经济畜牧业;以少数民族青岗乡”回乡清真肉牛”特色品牌培育了县西蜀肉牛公司为代表的观光型畜牧业。深入开展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和提质扩面,充分利用全国农民丰收节的直播平台,精挑细选,精心包装畜产品进场参展。通过文字介绍,视频播
6、放,摊位展示,群众体验等方式,使县跑山猪、跑山鸡、跑山羊、绿色鸡蛋、烤羊肉等特色产品得到充分展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极大提高了县畜禽的知名度。积极开展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稳定生猪,大力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小畜禽的思路。以建基地,实施公司+农户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区域性的发展牛羊,禽兔等非猪产业,建设了一批养羊、养鸡重点乡镇,节粮型畜牧业取得迅速发展,畜牧业新业态逐步形成。畜禽良种繁育水平显著提升。全县大力推广以DLY、PIC为代表的优质生猪养殖,实施生猪良种繁育工程。结束了无祖代种猪场的历史,建成投产德康慈航5000头祖代猪场,年繁育优质父母代种猪能力3万头,保证了全县种猪供应。全力开展
7、生猪良种补贴、新增能繁母猪补贴工作。将中央、省、市三级资金共计978万一并定制方案,全力恢复全县能繁母猪数量,提升全县生猪良繁水平,改善生猪品质。三、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显著将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合格率纳入了政府重点工作、民生工程、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目标绩效考核。县畜禽养殖业纳入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工作的有猪肉(肝)、牛(羊)肉、禽肉(蛋)、蜂蜜、蜂王浆共计监测数量38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加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同时,加强各类兽药、饲料检测,瘦肉精、三聚氟胺等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检验合格率均为100%o
8、四、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整治工作。根据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定方案,县境内共划定禁养区110个,禁养区面积约351.94平方公里,占县辖区总面积的13.5%;限养区101个,限养区面积约733.28平方公里,占县辖区总面积的28.14%0根据禁养区划定方案,各乡镇进行了禁养区专项整治,目前全部完成禁养区内综合整治工作,禁养区综合整治率达到100%o畜禽粪污资源高效利用。县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模式主要有两分离四配套处置方法、推行种养结合、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能源化利用、发酵床生态养殖粪污处理以及“三分离一净化”粪污综合处理。2025年,306家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9、均达100%,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6%O五、动物疫病防控措施成效明显全力做好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开展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同时做好奶牛结核病、狂犬病、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病以及疯牛病、蓝舌病(欧洲8型)、痒病等外来病的监测巡查工作。动物疫病定点监测采用被动监测+主动监测+集中监测的原则进行。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狂犬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县依托部、省项目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装备进一步改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网络基本形成,
10、防疫队伍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县现代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六、科技支撑体系日益健全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长期合作,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联盟关系,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乡镇农技中心为基础的技术推广体系,科技协作不断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深入。第二节发展现状与优势一、生猪养殖依然是主导县是省首批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商品瘦肉猪基地县、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省肉羊生产十强县。全县畜牧生产以生猪、山羊、肉牛、肉禽、蛋禽为主,养猪业比重占重要位置,最具发展优势。近年来,在国家、省
11、市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正大、德康、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等先后落户县,加大与德康合作,推动生猪“德康模式”规模化发展,以“龙头企业+代养场(家庭农场)”模式,建设现代化智慧型养殖场,打造川猪产业集群核心示范区,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家庭农场,2025年累计出栏生猪91.7万头,同比增长14.64%;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41.62%;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72.56%以上,构成了县畜牧业主体地位。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布局上形成除保护黑龙滩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江河和县城、乡镇禁养区外地域,以岷江、沱江分水脊的龙泉山
12、脉和荣威山脉龙泉地段及山脉两侧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分重点的不同发展原则,调整优化生猪、肉牛、肉羊、林地土鸡、肉兔、家禽等特色产业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区域和产业带的县畜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上档升级,实现畜牧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即:沿国道213线和省道106线乡镇建设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储备基地;沿龙泉山脉和荣威山脉所属乡镇重点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优质肉兔基地;在深丘区乡镇建设优质肉禽生产基地;在通江河、龙水河、清水河沿河村组建设优质水禽生产基地;在县城和乡镇场镇城郊建设优质禽蛋生产基地;在慈航镇、汪洋镇、彰加镇等建设优质肉鸽生产基地;在青岗乡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三、种
13、养结合模式推广稳步推进县坚持以种定养、种养平衡、环境友好原则。根据土地承载能力确定畜禽养殖规模,促使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在规模上相匹配。通过堆肥、厌氧发酵、多级沉淀等工艺技术,将畜禽粪便处理后还田利用,实现粮、蔬、果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及林木等的种植与畜禽养殖的有机结合,达到种养循环利用的目的。2025年,县已配套种养循环土地面积21.7万余亩,粪污还田量达150.9万吨。四、区位及资源优势明显县位于川中丘陵地区与成都市地域相连,县内建成和正在抓紧建设的成赤高速公路、遂资眉高速、仁沐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天府大道、站华路延伸线、红星路延伸线,国道213线和省道106线,连汪燕铁路,将形
14、成“4321”交通主骨架,使成为成都以南最为重要的交通节点,进一步加快了全县融入成都全域发展的步伐,正迎来全域天府新区新时代。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为主,是省重要的生猪养殖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具有成都市特大城市居民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的特征,拥有就近市场鲜活畜禽产品供应优势条件,区位优势明显。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问题与挑战(一)生猪生产恢复难度大。一是面临疫情传播风险。由于县养猪户基本上属于开放式饲养,防疫设施设备条件差,抗疫病风险能力弱,给养殖户造成沉重打击,不仅给业主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养猪积极性,很多农户心有余悸,不少业主不得已退出养殖;二是资金匮乏,
15、融资渠道窄,无资金筹措渠道。各方面因素造成生猪生产恢复难度加大。(二)标准化、良种化水平仍需提高。近年来,县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涌现出县大化镇水利新村生猪养殖园区、兴泊家庭农场、福美嘉、正美农牧等部、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同时,县与正大集团合作的建成的30栋代养场、与德康公司合作建成的206个单元代养场全面投产。但总体而言,其数量、规模、良种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等与省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种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还相对滞后,种畜禽规模尚不能满足养殖业未来发展需要。(三)牛羊养殖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牛羊是节粮型家畜,受到传统秸秆养牛思想影响,很多养殖户还在大量使用收割
16、后的农作物秸秆,如小麦秸、玉米秸直接饲喂肉牛、肉羊。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粗脂肪、粗蛋白等营养要素含量均较低,粗纤维素木质化程度较高,可消化利用率降低,饲料营养含量低且不均衡,饲用价值需要加工提高。优质牧草的能量、蛋白、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高且比较均衡,不论国内外先进的饲养方式,优质饲草种植比例都在增加,草食家畜的饲养比例也在逐渐上升,急需加强种草养牛羊的技术开发。当前,县还有很多养殖企业将收获的秸秆作为粗饲料,再将玉米碾成玉米粉作为精饲料进行添加,不均衡且不充足的营养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增加了饲养周期,降低了养殖效益。为此,全县原有的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需要研究改进提高。(四)产业持
17、续增收难度加大。县是人口大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后,农村土地利用率持续下降。玉米、大豆等饲料粮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受到交通、地势及劳动力成本的限制,饲草料收储成本较高,整体看来饲草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0%左右,饲草料价格上升直接导致养殖成本增加。水、电、成品油、劳动力、防疫、环保、用地等费用上涨较快,而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特别是生猪价格波动加大,使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促进增收的难度加大。同时,畜牧业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分享与风险分摊失衡,养殖环节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大。(五)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压力依然较大。境外疫情多发,国内重大动物疫病疫源分布较广,尤其是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
18、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等疫病风险加大。活畜禽及其产品调运交易频繁,疫情远距离、跨区域传播风险几率上升。以前“买全国、卖全国”的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受到疫病风险限制,加大当地良种扩繁和种源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疫病防控力度。目前,县一些乡镇的动物防疫机构和基层队伍不够稳定,技术服务水平较低,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整个畜牧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六)资源环境约束破题困难。在资源紧约束和环境紧约束大背景下,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的刚性约束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规模养殖需要占用一定量设施用地,目前基本农田科学划定调整难;随着城市扩容以及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全县适养区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养殖用地
19、落实困难。养殖场环保设施设备提档升级的同时也增加养殖成本,环境承载量的制约也限制养殖业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持续存在。(七)从业人员技术缺乏。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和环保建设要求加大等原因,县畜禽养殖场大多分布在相对偏远、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待遇低下,工作清苦,地位不高,许多年轻、有知识、有水平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不愿到基层从事畜禽养殖业生产,养殖场养殖工人和技术员短缺,有技术有能力的技术员跳槽频繁。同时,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原先积累的散养知识和经验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化养殖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养殖场聘不到技术人员、养殖技术水平较差,急需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
20、务。(八)畜禽养殖融资困难。养殖业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单独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资金实力较难承担,县很多畜禽规模养殖场业主往往投入了基础建设,却缺乏生产流动资金,圈舍建好了,但没有资金购牛、猪和饲料,且资金需求量较大,金融机构对养殖企业放贷门槛高,养殖设施用地应等同于农业工业用地性质,但其流转租赁的土地和畜禽圈舍却不能作为抵押贷款,造成养殖企业贷款融资难。县畜牧业担保、多元化投融资平台等机制尚不健全。同时,来自疫病等的风险较高,畜禽商业保险等规避风险的机制尚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县畜牧业发展。二、形势与机遇(一)中央及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特别是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
21、展,将生猪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九条措施促进生猪恢复生产八条措施,制定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和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深入推进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等战略实施,高层次高标准谋划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共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动植物疫
22、病联防联控机制等,对促进生猪产业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牛羊产业方面,202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牛羊产业”,这为“十五五”时期的牛羊产业发展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同时,2026年农业农村部在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中要求“促进肉牛肉羊生产高质高效发展,增强牛羊肉的供给保障能力”,这对“十五五”时期牛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省政府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印发推动川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11条措施的通知(川办发2022)63号),这些都为“十五五”时期牛羊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3、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时期,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吸引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全面提升全县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依托产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下,畜牧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环节都将发生诸多转变,为全县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为发展注入新活力。“十五五”时期,发展迎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天府新区建设、
24、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系列国家战略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将直接辐射带动跨越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将加快补短板,并深度融入和抢占”两个市场二市正加快落实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将建设成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目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为引领,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和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先行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坐拥天府、双流“双机场”,毗邻成都天府、天府、成都东部“三新区”,是融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畜禽 养殖业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