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背景:经济: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政治: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寻求变革。文化:士阶层壮大,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县制,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命;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军事: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提升军队战斗力。影响:积极: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
2、经济、军事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推动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消极:法律严苛,易造成暴政;重农抑商,长期抑制商业发展。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社会: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政治: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推行俸禄制,严惩贪污;实行三长制,负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实行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汉婚。影响: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推动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南北差距。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3、作出重要贡献,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1.王安石变法背景:边患危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边境安全。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政治腐败: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社会矛盾尖锐。改革尝试失败: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社会仍面临诸多问题。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富国之法:青苗法,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募役法,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均输法,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节省国家开支;市易法,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
4、市场短缺时卖出。强兵之法:保甲法,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保马法,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将兵法,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专管训练;设军器监,监督兵器制造,提高武器质量。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部分措施如保甲法等加强了军事力量。消极: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部分措施欠妥当,如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强制借贷等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加剧,变法最终失败,北宋逐渐走向衰亡。1张居正改革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
5、折算缴纳。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治。概况:1898年6月,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作用: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觉醒。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制度。结果:触犯守旧势力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最终失败。认识: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1清末新政内容:改革教育(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
6、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评价: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加速了革命的爆发。1.民国时期的改革: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推行一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但因政局动荡,国家未实现实质统一,多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19497956年)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论十大
7、关系和中共八大。成就:初步建立现代化建设所需物质技术基础,培养经济文化建设骨干力量,积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经验。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
8、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二、学习难点(一)对改革共性原因的分析历代改革的根本原因大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当旧有的生产关系或政治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时,就需要通过改革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重点+难点+练习 中国历代 变法 改革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