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零碳园区案例汇总.docx
《23个零碳园区案例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个零碳园区案例汇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3个零碳园区案例汇总以下为部分国内已建成或规划建设中的零碳产业园(区),由于数量较多且不断有新的项目推进,以下仅列举部分典型案例: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以“风光氢储”为核心,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满足其80%的能源需求。 通辽市科尔沁区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零碳产业园,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中金数据乌兰察布零碳算力产业园:内蒙古首个数据中心领域“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也是“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的核心工程。北京市 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国内首个获得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认证的智慧园区,构建集风、光、燃、储、充于一体的智能微网。江苏省 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内
2、首个以零碳为主题的科技产业园,聚焦构建“一核九园二社区”的产城融合格局。 太仓远景零碳产业园(耐克物流零碳智慧物流园区):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实现风光互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盐城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零碳产业园,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福建省 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国内首个“核能驱动+零碳智慧”生态产业园,依托福清核电,实现区域“零碳供汽、零碳供冷、零碳供热、零碳供水、零碳供电”。 宁德市零碳湾区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宁德时代等企业为核心,打造零碳新能源产业集群。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福建省福清市的中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聚集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形成
3、从风机总装、叶片生产到智能控制系统的完整产业生态,先后下线16兆瓦、18兆瓦、26兆瓦等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机组,2021年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工业园区,产品覆盖国内外市场,引领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走向全球。 厦门象屿零碳综保区:全国首个国家级零碳综合保税区,聚焦跨境贸易、绿色物流及低碳产业,构建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2023年实现运营期碳中和,引领自贸区绿色升级示范。山东省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零碳园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园区碳排放。 青岛科创蓝碳减排零碳金融科技园区:使用自主研发的热泵技术进行供热供冷,同步建设光伏分布式电站,形成自给自足的光电水热零碳示范园区
4、 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德两国首个生态合作示范园区,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构建国际合作平台,建成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区,获联合国可持续城市奖,引领中欧生态产业协同发展。 烟台黄渤海新区零碳智慧产业园:产业园聚焦空天信息、未来网络等新兴技术,构建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2024年投用后实现绿电自给,年减碳超2300吨,打造中日合作零碳示范标杆。广东省 海信江门零碳智慧园区:通过能源转型和应用转型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打造零碳智慧园区。 深圳福田近零碳示范区:深圳福田区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打造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区碳中和标杆,聚焦公共机构、园区、社区等多场景低碳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改
5、革探索可复制的零碳路径。海南省 海南淇水湾旅游度假综合体绿色低碳示范园区:通过多种低碳技术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旅游园区。 海口江东零碳新城:超大型城市中心区首个近零碳标杆,集成光储直柔、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技术,打造全国首个近零碳机关、全球最大光储直柔园区等20个示范场景,2025年实现80%绿电自给,年减碳超2.7万吨,形成可复制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青海省 青海零碳产业园区:位于海东市河涅新区,规划面积22.09平方公里,以绿电为能源基础,打造创新型智慧零碳产业园区。云南省 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零碳园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打造低碳园区。依托牛栏江生态屏障,聚焦绿色食品与装
6、备制造,构建“光伏+绿电交易”体系,实现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固废全利用,入选全国低碳典型案例,引领云南零碳园区示范。上海市 上海零碳创建园区:上海积极推进零碳园区创建,聚焦产业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形成以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示范标杆,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全市低碳发展。首批零碳创建园区:2023年,闵行开发区入选上海市首批零碳创建园区,为上海零碳园区标杆。其他地区 雄安新区: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项目作为低碳园区试点,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甘肃省通渭县“零碳乡村”:通过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打造零碳清洁能源综合示范乡村。 成都科创生态岛近零碳排放园区:通过多种低碳技术应用,打造近零碳排放园区。 京东“
7、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是京东物流自建的西北首座全流程智能物流园区,集成自动化分拣、光储系统,2021年成为全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单小时分拣超10万件,引领智慧物流与绿色低碳发展。 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联想集团首个从零打造的“零碳工厂”,该产业园以“绿色零碳、数智引领、灯塔工厂”作为核心定位,将为业界打造科学可复制的“零碳智造”解决方案,谱写智能制造新图景。 长沙宁乡门业小镇低碳园区:由煤城转型为湖南最大门业基地,聚焦光储充一体化、绿色交通等技术,2022年启动低碳建设,通过光伏+储能系统降低企业能耗,引领传统制造业绿色升级。 蜂巢能源达州锂电零碳产业园:总投资170亿元,聚焦锂离
8、子动力电池及正极材料、储能电池生产,采用全绿电“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分三期建设,2023年底首期5万吨磷酸铁锂产线投产,全部建成后年产值达630亿元,系西南地区锂电全产业链零碳示范项目o以上仅列举了部分已建成或规划建设中的零碳产业园(区),实际上全国范围内还有更多类似的项目正在推进中。下面为部分零碳园区介绍。01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是全球首个落地的零碳产业园,由鄂尔多斯市政府与远景科技集团于2022年合作打造,定位为“中国典范、世界标杆”的零碳产业城。总体定位与进展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2022年4月一期投产,2024年升级至2.0版本,聚焦“零碳制造+零碳创造”,规划总面积7
9、3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设,目标2025年实现绿电消纳百亿度、碳减排1亿吨/年、绿色产值3000亿元。国际标准引领:发布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地方标准,2024年启动国际电工委员会(IEe)零碳产业园国际标准编制,推动“零碳绿码”产品全球认证。技术创新与核心亮点100%零碳能源系统80%能源来自园区内风电、光伏及储能,20%通过绿电交易补足,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配套智能物联能碳管理平台动态平衡能源供需。全国最大光伏废水零排项目:日处理工业废水10万吨,分质回用率95%,浓盐水结晶制工业盐,年节约标煤1968吨。全产业链零碳集群形成“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矩阵:龙头企业:远景动力(动力电池)、
10、隆基绿能(光伏)、美锦国鸿(氢燃料电池)、上汽红岩(新能源汽车)等10家头部企业入驻;产能规模:日产电芯3万颗、光伏切片2000万片,2023年工业产值超300亿元。未来方向2.0升级:拓展零碳物流、贸易、服务,探索绿电供热、绿氢余能利用,推动非电力领域减碳。全球复制:以“绿电+数字管理+产业集群”模式,将经验输出至西班牙、法国等国,打造零碳新工业范式。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通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全产业链零碳转型及国际标准引领,成为我国“双碳”战略下资源型城市绿色升级的标杆,为全球工业脱碳提供“中国方案”。02通辽市科尔沁区零碳产业园通辽市科尔沁区零碳产业园是通辽市践行“双碳”战略的核心载体,依
11、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风电、光伏技术可开发量达3320万千瓦),聚焦风光储氢氨一体化与新能源装备制造,打造北方重要的零碳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布局与特色全产业链协同以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核心,已形成塔筒、叶片、主机、机舱罩等风电装备全链条生产能力,本地元器件配套率超85%。2024年计划投资4.6亿元扩建产能,推动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蒙东地区风电装备制造中心。零碳技术路径源网荷储一体化:依托通辽北部400亿千瓦时负荷场景及自备火电机组调峰能力,规划200万千瓦新能源消纳项目,实现园区绿电消纳占比超50%O风光氢储氨联动:布局绿氢电解、氢气储运、氢燃料加注等项目,探索“新能源一绿氢
12、一绿氨”转化,打造零碳循环产业链。基础设施升级2024年启动7项基建工程(总投资4.8亿元),包括22OkV输变电、道路管网扩建等,强化园区供电、供热及物流配套能力,保障项目落地。战略定位与成效产业集聚:吸引金风科技、龙马重工等龙头企业入驻,推动银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绿色转型,2023年风电装备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o示范效应:纳入内蒙古零碳园区试点,通过“绿电直供+多能互补”模式,预计年减碳超百万吨,为北方资源型地区能源革命提供“通辽样本”。政策支撑:通辽市出台专项政策,对零碳园区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量给予能耗奖补,加速绿能替代。未来展望:产业园将深化与金风科技等企业合作,拓展光伏组件、储
13、能系统等领域,联动科左中旗“风光储氢”项目,构建蒙东零碳产业集群,助力通辽打造“中国北方绿氢谷”。03中金数据乌兰察布零碳算力产业园中金数据乌兰察布零碳算力产业园是内蒙古首个数据中心领域“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也是“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的核心工程,总投资61亿元,规划占地面积574亩,总建筑面积超43万平方米,布局2.5万个高等级机柜,聚焦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零碳技术应用。核心特色与实践零碳技术体系项目配套30万千瓦风光储发电系统(20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光伏)及4.5万千瓦时储能装置,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实现绿电自给率超40%,远超自治区低碳园区50%的标准,年减碳量相当于减少
14、标煤消耗12万吨,打造数据中心零碳化标杆。区位与产业优势依托乌兰察布“黄金纬度”自然冷源(年平均气温4.3,自然冷却时长10个月)和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结合直通北京的144芯专用光缆(时延5毫秒),构建“京数乌算”协同格局,重点服务京津冀地区政务、医疗、自动驾驶等实时算力需求。建设与运营进展项目于2023年6月开工,2024年10月首台风机基础浇筑完成,配套HOkV变电站及算力机房加速建设,首批业务预计2024年8月投运,2026年底全面达产。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亿元,提供80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服务器制造、机柜生产等上下游产业集聚。战略意义作为乌兰察布“草原云谷”的重要组成,该产业
15、园通过绿电直供、智能微网和数字挛生技术,推动数据中心从“耗能大户”向“零碳引擎”转型,助力内蒙古新能源消纳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为全国算力园区低碳化提供“乌兰察布样本”。04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金风科技于2021年打造的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是国内首个获得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认证的智慧园区。由风电龙头企业金风科技打造,聚焦可再生能源应用与智慧能源管理,2021年获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国内首张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证书。总体定位与成果首个碳中和智慧园区: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集成风电、光伏、储能及智能微网技术,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近50%,通过自发绿电+能效提升+购买CCER(中国核证减
16、排量),抵消全年1.1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达成园区碳中和。六大智慧模块:涵盖智能微网、节能设备、智慧水务、园区运维、智慧农业及健康管理,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与亮点清洁能源系统部署4,8三分散式风电、L3三分布式光伏,搭配机液流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装置,年发电量超750万度,满足园区部分用电需求。采用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利用微燃机实现能源高效利用,降低传统能源依赖。智慧能效管理智能微网系统实时监控楼宇、设备能耗,通过地源热泵、水蓄冷技术削峰填谷,年节约用电60万度,碳减排4260吨。光伏智能温室融合农业与发电,顶部65kW光伏板满足90%能耗,灌溉水来自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实
17、现循环利用。数字化与循环经济依托能源聚合平台,三维建模展示用能数据,碳核查周期缩短至20天。雨水收集、垃圾分类、旧风机叶片改造为景观设施,2020年节水超5.8万吨,减少资源浪费。示范意义与推广行业标杆:为工商业园区提供“可再生能源+能效优化+碳交易”的零碳路径,经验已复制至江苏、福建等地的风电产业园。双碳实践:助力北京经开区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建设,为城市级碳达峰提供园区样板。该园区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应用与智慧低碳园区的典范,为全球工业领域脱碳提供“中国经验”。05雄安新区低碳园区发展作为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打造多个
18、零碳/近零碳园区标杆,形成“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智慧管理”的低碳发展模式。核心项目与实践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新区首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通过浅层地源热泵+光伏+多端低压柔直环网技术,实现100%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率68.7%,年减碳1.1万吨。创新“电碳协同交易平台”,整合绿电交易与碳资产运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857万元/年。能建新能源生态城定位“双碳技术示范园”,采用光伏+地热互补供能,园区建筑100%达零碳标准,年降碳约1万吨。依托雄安高铁站枢纽优势,集聚新能源装备、氢能储运等产业,构建“供-储-管-用”全链条生态。雄安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全国首个“高铁+光伏”零碳枢纽,站顶4.2
19、万平方米光伏板年发电580万度,满足20%站内用电,年减碳4500吨,并通过分布式光伏降碳方法学实现碳交易变现16.6万元,创新绿电商业模式。雄安综合保税区3. 1MW屋顶光伏全覆盖,年发电348万度,绿电占比超50%,企业用电成本下降43%,年减碳2929吨,成为外向型经济低碳转型样板。技术与政策支撑能碳一体化平台:全国首个城市级能碳监测平台,整合电、气、热等数据,实时追踪碳排放,支撑“建筑+交通+能源”多场景减碳。绿色标准体系: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100%,近零碳建筑碳排放强度W19kgC0m2年,领先全国。政策创新:出台分布式光伏碳交易方法学,推动CCER交易,2023年累计建筑碳减排超1
20、40万吨。成效与意义截至2024年,新区已建成零碳示范项目12个,带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集聚,2023年绿色产业产值同比增35%。其“零碳建筑+智慧能源+碳交易”模式为全国新城低碳建设提供“雄安样板”,助力京津冀能源革命与绿色协同发展。06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是中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位于福建省福清市兴化湾畔,由三峡集团与福州市政府于2016年合作共建,聚焦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与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核心载体。1 .定位与目标战略地位:以“海上风电引领者”为目标,打造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服
21、务“双碳”战略及“海上福建”建设。产业规模:总投资约40亿元,占地100o亩,集聚2家主机厂、1家电机厂、1家叶片厂、1家结构件厂、1家控制系统厂,形成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电机制造、结构件加工全产业链。2 .建设历程与技术突破2015-2017年:三峡集团与福建省签约,启动产业园规划,同步建设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357.4兆瓦),通过全球首个5兆瓦以上机组“样机试验风场”(14台机组同台竞技),遴选出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优质厂商。2019-2024年:相继下线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6兆瓦、18兆瓦、26MW等国产海上风电机组。2024年10月12日,全球单机容量最大26
22、兆瓦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26兆瓦机组由东方风电研发,为当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机型,福建三峡产业园推出的系列海上风电机型,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装备技术跃居世界前列。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吊装过程,由“白鹤滩”号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吊装。这台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发的海上风电机组,于2022年11月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功下线。3 .核心成果与特色(1)全产业链协同实现风机核心部件100%本地化生产:金风科技、东方电气负责主机总装;中国中车提供发电机,艾尔姆生产叶片,水电四局制造塔筒,形成“研发-制造-检测-安装-运维”一体化集群。(2)低碳与数字化全国首个“碳中和”工业
23、园区(2021年):通过屋顶光伏(8.2MW)、智能微网及绿电消纳,2021-2022年连续获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数字化集控中心:实时监控风电场运行,优化能源调度,提升设备效率。(3)经济与社会效益产值增长: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减排贡献:支撑兴化湾风电场累计发电超52亿度,相当于减煤15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3万吨。4 .国际影响力出口全球:产品销往英国、土耳其、越南、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国家,打造“中国装备”国际名片。枢纽港口:依托福州港江阴港区,建成风能集散中心,提供塔筒、叶片等一站式出口服务。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 个零碳园区 案例 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