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肥胖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docx
《中国儿童肥胖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儿童肥胖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儿童肥胖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伴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多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1-3,数据显示1985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O.%,到2014年跃升为7.3%,2019年肥胖检出率继续增至9.6%,此后仍有增加4-5。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综合征、性早熟等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此外肥胖状态很容易持续到成年,给成人带来远期的疾病负担,因此加强儿童肥胖监测与防控,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最新流行趋势,深入探究社会、生活环境和个人的致胖因素,期望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1、中国儿
2、童肥胖流行趋势基于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一致报道,过去30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增加趋势。中国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CNSSCH)数据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D从1985年的17.0kg/m?增力到1995年的17.5kgm2,2005年为18.2kg/m;2014年为19.Okg/;中国全国营养调查(C三S)和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也显示,儿童和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递增,且无论年龄段、区域差异和经济状况,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童4,6-11。然而,近些年出现了新的趋势,比如傅君芬等12主持的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患
3、病率及风险因素(PRoDY)研究发现,20092019年女童超重和肥胖的总体检出率无显著变化,其肥胖检出率下降了0.9%。下面按照年龄、地域和城乡角度来分析儿童肥胖的最新趋势。1.1按年龄划分在6岁儿童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从1992年的2.3%和1.6%上升到2002年的3.4%和2.0%,到20102012年已增加到8.4%和3.1%9,13o然而,中国慢性疾病与营养监测调查(20152019)结果显示,该年龄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8%和3.6%,与2012年相比,超重检出率呈下降趋势14。王友发15团队对全国范围的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总结分析,也发现2015年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
4、胖检出率较前有类似的下降趋势。在618岁儿童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随年龄段有所不同。CNSSCH调查报道,2010年小学生(712岁)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17.14%,初中生(1315岁)为13.11%,高中生(1618岁)为10.88%,这三类人群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2014年分别增加到22.5%、17.3%和15.4%,仍以712岁儿童最高4。PRoDY研究发现813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最高16,20092019这10年间,614岁男童超重检出率持续增加,811岁增加明显;610岁女童中,超重或肥胖检出率无显著变化,其BMl标准偏差评分(SDS)10年间有所下降,1114岁女童的BM
5、lSDS,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略有增加,但不显著12。另一项研究调查了来自31个省市319岁儿童超重和肥胖呈现稳定和轻微下降趋势17。总体而言,尽管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初步表现出稳定趋势,但小学生(712岁)超重和肥胖须要重点关注。1.2按地区划分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地域差异十分明显,根据各地流行现状,将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流行水平地区18。早期CNSSCH数据表明,1985年中国北部地区(如北京、山东和天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最高,而西部和南部的广西和广东地区最低;到2005年,北部省份继续保持较高的超重、肥胖检出率11在CNSSCH研究(20102014)和PRoDY
6、研究(20172019)中,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依旧较高16,19oPRoDY研究还显示,20092019年,所有调查地区的超重人数增加,但肥胖人数没有显著变化,且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变化模式:北方地区(以北京和天津为例)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而超重检出率持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以浙江为例)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急剧上升;西部地区(以广西为例)超重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处于稳定。马军5团队基于最新的CNSSCH数据预测,到2035年,中流行地区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超过高流行地区,出现“省份逆转”。因此,检出率最高的北部地区须要持续关注,以便更好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形势恶化,而东部沿海地区是儿童
7、超重肥胖快速增长地区,应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缓其进一步发展。1.3按城市与农村划分全国性调查显示,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农村19-21o据CNNS研究,20102013年大城市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和8.9%,中小城市分别为10.6%和7.6%,普通农村分别为8.9%和5.6%,贫困乡村分别为7.5%、4.3%22。另外,城乡均呈现上升趋势。与2002年数据相比,2012年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更高,但是农村地区的增幅很快,是城市地区的2倍23oCNSSCH数据表明20052010年农村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的年均增幅超过了城市4;201420
8、19年间农村女生的超重肥胖年均增速首次超过城市男生,至此农村(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年均增长率高于城市(男生和女生),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在2025年左右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将全面超过城市,出现“城乡逆转”5。2、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危险因素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有必要探讨可能的原因,为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有学者提出涵盖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个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的生物-社会-生态系统来解释肥胖检出率的变化,类似的网络系统也适用于中国儿童青少年24-25。2.1环境风险因素根据CNSSCH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伴随着国民营养状况的改善,这与儿童肥胖呈正相关3o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极大
9、增加了食物的种类和可得性26。西式快餐在中国迅速壮大,助长了营养过剩,增加了不健康食品的可及性27-28o这些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食物和营养转变成为调控儿童肥胖的宏观因素,需要政府领导部门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人口迁移是儿童肥胖检出率上升的新发因素29-30o国外研究表明,与当地无迁移史的同辈人比较,某地区的迁入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更高,这与迁入儿童健康保障和饮食宣教程度低,社会性孤立和陌生环境下机体应激密切相关29。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21世纪以来保持较高的人口迁入率;2010-2020年,外省出生人口(主要是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有1900多万人口迁入浙江省,占
10、全国迁入人口总数的13.54%31重要的是,家庭迁移现象增多,更多儿童随父母迁移到流入地。东部地区小学儿童比例从2010年的10%急剧上升至2019年的40%32,这些迁移人口由于接受健康教育较少、支付能力较差而更愿意购买廉价和高能量食物,因此更容易肥胖15,是引起中国东部地区(以浙江为例)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迅速上升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和迁出地区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有必要对迁移儿童的体重增长和饮食习惯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除了省际人口迁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农村户籍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较低,随迁儿童享有的社区服务、福利政策受限,这些原因都可能
11、增加迁移儿童的肥胖检出率33o过去20年,中国城镇化比率明显上升。随着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建设规划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34。国内外研究发现,城市绿化面积对肥胖的影响十分显著,绿化面积与BMl呈负相关,这在成年人群已经得到了证实35-36。在儿童群体,有研究者报道公园及绿化面积与儿童BMI、腰围等指标呈负相关37-39。然而总体上城市绿化面积与儿童肥胖的研究相对有限,这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儿童肥胖相关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扩大,人们的夜间光暴露比例增加,其影响广泛,比如打破自然光模式,扰乱正常生物节律,影响日常活动40。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夜间光暴露的对于健康
12、的影响十分重要。马军等41分析CNSSCH中相关数据(来自于72个城市、129500名1018岁儿童青少年),发现无论是夜间光暴露的区域或是光暴露的强度,均与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呈正相关,是儿童肥胖的风险因素,且夜间光暴露与BMIZ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在男童中更显著42o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对于绿地和人工光源的合理规划将有助于儿童肥胖的防控。过去不久的新型冠状病毒19(C0VID-19)大流行对于儿童肥胖的影响不容忽视。CIemmenSen等43在2020年便预见性地提出,针对COVIDl9所采取的社会性封控措施,很可能增加肥胖检出率,并产生长久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oNeshteruk
13、等44-45发现C0VID-19爆发期间的防疫措施改变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包括选择速成而不健康的食物,增加食物摄入量,延长观看屏幕时间,减少户外体育活动,且这种改变在全球范围具一致性。C0VID-19爆发1年后中国学龄前儿童46-48、小学生、初中生的肥胖检出率较爆发前显著上升49-50。此外有学者报道,解封后3个月(2020年11月)纳入儿童的血液检测指标较封控后3个月(2020年5月)有明显变化,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维生素D缺乏等患儿的比例显著增加51。毫无疑问,自2020年初以来,CoVlD-19疫情导致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短期内急速上升,且在封控期间养成的不良饮食和
14、生活习惯有可能长期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尤其是机体能量摄入与代谢平衡,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时期下易感儿童群体进行长期随访。学校环境危险因素促进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最新研究发现,儿童超重肥胖高水平流行地区(比如山东、天津、吉林等)学校周边的超市、餐厅数量明显高于中、低流行地区(比如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学校周边150Onl范围内超市数量越多,儿童肥胖流行水平越高52o学校周围便利店的数量与儿童肥胖检出率或腰臀比呈现类似的正比关系53-54。除了外部的食物环境,学校内部提供的食物占儿童青少年每日能量摄入比例很大,同样影响儿童健康。研究发现,提供食堂点菜服务和自动售货机的学校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
15、明显增加55。因此,构建学校及周围健康的餐饮环境有助于儿童肥胖的防控56。止匕外,高强度的学业压力常与睡眠不足、运动量缺乏、焦虑、抑郁等伴发,促使儿童肥胖发生,危害儿童身心健康57-58。家庭环境中的致胖因素也较多。父亲或母亲肥胖与儿童肥胖直接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在双亲均肥胖时更高59。父母饮食模式影响儿童饮食。根据CHNS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儿童饮食种类和摄入不同食物的比例与父母相近,父母摄入谷物、蔬菜等与儿童患肥胖呈负相关,而摄入鸡蛋、快餐与儿童患肥胖呈正相关,这为基于改善父母饮食结构的干预方式提供了依据60o父母等监护人对于儿童体型的认知影响儿童肥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胖”被认为是儿童健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儿童 肥胖 健康 报告 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