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
《《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CS91.020CCSP50T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XXTXXXXX-XXXX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andsavingevaluationofconstructionprojectslandscalecontrol(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送审稿)(本草案完成时间:2024年11月25日)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14.1
2、评价对象14.2评价类型14.3评价目的14.4工作体系14.5工作程序24.6技术流程24. 7技术方法24.8技术约定25工作准备25. 1制定工作计划25.2 制定工作表格25.3 制作工作底图26基础调查26. 1基本情况调查26.2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26.3 所在区域状况调查36.4 其他调查37定性分析37. 1建设必要性分析37.2用地合理性分析37.3节地技术先进性分析37.4突破标准可行性分析38定量评价38.1一般规定38.2评价方法38.3评价过程69评价结论610成果编制71.1 1成果内容71.2 评价报告71.3 成果图件71.4 成果表格71.5 基础资料汇编71
3、1成果论证711.1论证程序711.3论证意见712成果归档8附录A(规范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流程9附录B(规范性)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调查表10附录C(规范性)类比项目调查表11附录D(规范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专家征询意见表13附录E(规范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报告编制式样14附录F(规范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专家论证意见式样17参考文献21-L-L-1刖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4、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安徽中安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合肥润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彦、刘洋兵、刘王兵、王正颐、丁士龙、张高华、李艳、赵威昌、王成奇、陶晓龙、王秉义、李早、雷逢春、张士胜、王栋、奚星伍、王效辉、李佩佩、徐冰、彭茹燕、顾余庆、常忠文、刘海林、洪登华、阮云峰、王玉纯、夏菁、刘雨亭、吕定基、凌祥、解月。引言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
5、高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在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环节,规范和指导土地使用标准未覆盖或者确需超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开展节地评价工作,合理控制用地规模,制定本文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工作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内容要点和成果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环节,土地使用标准未覆盖或者确需超土地使用标准建设项目开展节地评价工作。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综合选址论证报告及节地专章相关内容编制,可参照本文件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6、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231土地基本术语GB/T50280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3术语和定义GB/T19231和GB/T5028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建设项目节地评价constructionprojectslandsavingevaluation通过调查建设项目申请用地的基本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促进项目用地规模优化的过程。4. 2用地功能分区landfunctionalzone将项目拟申请用地范围按其功能用途划分的各类空间单元。4总则5. 1评价对象土
7、地使用标准汇编收录、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或参与制定的各类土地使用标准未覆盖或者确需超标准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对水库和水电工程项目淹没区用地、矿山企业开采区用地、通信和输电线路塔基用地、河道治理工程用地和引排灌工程用地、涉密工程用地、小型工程用地、小于0.2公顷的工程项目用地,以及未确定用地主体、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可不列入评价范围。6. 2评价类型标准未覆盖建设项目包括建设规模未覆盖和建设类型未覆盖两种类型。超标准建设项目包括功能分区超标准和用地规模超标准两种类型。7. 3评价目的在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环节,针对土地使用标准未覆盖或者确需超
8、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通过调查、分析、评价拟申请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控制项目用地规模、规范用地审批提供科学依据。8. 4工作体系8.1.1 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包括基础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工作。4.4.2基础调查根据评价工作需要,收集整理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情况、所在区域状况等基础资料。4.4.3 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用地的合理性、节地技术先进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评价对象是否符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要求的结论。4.4.4 定量评价是在定性分析确定项目符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项目类型,选取适当评价方法,对项目申请用地规模合理性开展定量评价,确
9、定建设项目可优化用地规模。4.5工作程序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的工作程序一般包括:a)工作准备;b)基础调查;c)定性分析;d)定量评价;)成果编制;f)成果论证;g)成果归档。4.6技术流程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路线参见附录A。4.7技术方法4 .7.1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技术方法。5 .7.2定量评价可采用插值分析、标准分析、类比分析、专家征询等技术方法。4. 8技术约定4 .8.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评价时相应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5 .8.2成果数据统一使用法定计量单位。5工作准备5. 1制定工作计划包括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
10、调查内容、工作组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等。5. 2制定工作表格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调查表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5.3 制作工作底图5.4 .1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地籍图、地形图、影像图、国土利用现状图、国土空间规划图及总平面布置图等,叠加评价对象拟申请用地范围矢量数据,形成工作底图。5. 3.2图件资料的比例尺应满足评价工作需要。6基础调查5.1 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应收集以下资料和数据: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所属行业、项目性质、总投资、节地评价类型、建设背景、建设方案等,改、扩建项目应包含原项目基本情况。5.2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建设项目
11、拟申请用地规模、用地范围、四至、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功能分区设置情况、节地技术使用、设施复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等,改、扩建项目应包含原项目用地及功能分区设置情况。5.3 所在区域状况调查所在区域状况调查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拔、地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建设项目所属产业政策、供(用)地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状况等。5.4 其他调查其他调查包括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标准、行业专业技术设计规范、建设标准、其他相关政策文件等。因地形地貌等原因造成超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应组织测绘、地质及相关行业等人员开展踏勘论证,并提供影像、现场
12、照片等踏勘材料。7定性分析7.1 建设必要性分析7.1.1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从经济、社会、生态、周边效应等多方面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7.1.2 用地政策符合性分析。分析建设项目是否列入产业指导目录,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用地政策管控要求。7.2 用地合理性分析7.2.1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分析项目选址设计方案是否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否经过多方案比选、采取措施不占或少占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是否存在多报少用、预留用地等情况。7.2.2 功能分区布置合理性分析。根据项目建设需求,结合行业专业技术设计规范或建设标准,说明功能分区布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7.3 节地技
13、术先进性分析7.3.1 技术工艺先进性分析。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分析是否采取先进的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技术和设备,减少占用土地。7.3.2 空间利用综合性分析。分析是否采取土地复合、功能复合利用,是否充分利用道路、电力线路、场站等既有设施,是否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减少占用土地,合理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7.4 突破标准可行性分析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的建设项目,应说明突破标准的原因依据及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8定量评价8.1一般规定经定性分析确定项目符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要求,通过定量评价合理控制项目用地规模
14、因安全生产原因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经定性分析符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要求,可不开展定量评价。改建、扩建项目纳入原项目范围开展定量评价。8.2评价方法项目用地规模优化定量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8.2.1插值分析根据用地标准中已界定的功能分区项目建设规模(只界定总规模的建设项目,按照总规模进行计算)和对应用地面积指标数值,建立函数关系。根据符合要求的函数公式,对标准未覆盖的项目建设规模进行插值分析,计算得出项目功能分区建设规模对应的优化用地规模。评价过程中应明确插值函数公式和R平方值,函数公式宜采用线性函数,R平方值一般不低于0.8。8. 2.2标准分析按照建设项目行业专业技术设计规范或建
15、设标准,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生产或建设规模、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建设条件等因素,对比分析确定建设项目各功能分区优化用地规模。9. 2.3类比分析10. .3.1类比项目选择应从省级及以上建设项目节地案例库中选取不少于2个与评价项目建设内容相近、生产或建设规模相当、技术工艺或标准相似、区域条件相近,且节约集约用地程度达到同区域或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近期项目作为类比项目。11. .3.2类比项目调查类比项目调查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根据比选因素增加涉及的调查内容。12. 2.3.3比较因素选择类比分析应依据类比分析比较因素指标体系(见表1)进行,从项目、自然和技术等方面,选择不少于3项影响功能分区用地规
16、模的主要因素指标,开展类比分析,说明因素指标选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表1类比分析比较因素指标体系比较因素因素指标选择要求指标属性项目因素(PF)单位用地面积(PFl)必选负向容积率(PF2)可选正向建筑密度(PF3)可选正向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占比(PF4)可选负向服务人口数量(PF5)可选正向互通平均间距(PF6)可选正向自然因素(NF)桥隧面积占比(NFl)可选正向边坡面积占比(NF2)可选负向技术因素(TF)投资强度(TFl)可选正向技术性节地面积比例(TF2)可选正向既有设施利用面积比例(TF3)可选正向地下空间面积比例(TF4)可选正向8.2.3.4比较因素修正8.2.3.4.1
17、因素指标修正初始值计算以评价项目功能分区各因素条件为基础,相应修正值为1,类比项目各因素条件同其比较,根据评价项目与类比项目实际差异程度确定比较因素修正初始值,依据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不同,分别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其中,正向指标的比较因素修正初始值按照公式(1)计算,负向指标的比较因素修正初始值按照公式(2)计算。si(1)ZSq=%(2)式中:si0第i项比较因素指标的修正初始值;aij第j个类比项目第i项比较因素指标的实际值;ai评价项目第i项比较因素指标的实际值。8.2.3.4.2根据有关指标或初始值计算的特征差异,按照以下原则对指标因素指标修正初始值进行处理,确定各项因素指
18、标的修正初始值Sio,SiO数值愈小,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愈佳。实施要求:a)正向指标计算时,若af0,Si。直接赋值为2;b)负向指标计算时,若a.0,Sio直接赋值为2;c)si0应在02之间,若SiO2,si0直接赋值为2o8.2.3.4.3比较因素和因素指标权重确定宜采用德尔斐法确定比较因素和因素指标权重。通过对比较因素和因素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按照公式(3)计算权重值:wi=与;=1Eij(3)式中:wi第i项比较因素和因素指标的权重;Eij专家j对于第i个比较因素和因素指标的打分;n专家总数。实施要求:a)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项目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总数为1040人;b)打
19、分应根据评价工作背景材料和有关说明,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立进行;c)从第二轮起,打分必须参考上一轮打分结果进行;d)打分一般进行23轮。8.2.3.4.4 各项因素指标修正值计算各项因素指标修正值按照公式(4)计算。%=RI(WS.)式中:CXj第j项比较因素的修正值;Wji第j项比较因素下第i个因素指标的权重;Sji第j项比较因素下第i个因素指标的修正值;n第j项比较因素下的因素指标个数。8.2.3.4.5 各类比项目总指标修正值计算各类比项目总指标修正值按照公式(5)计算。=XLl(WJQJ式中:类比项目总修正值;Wj第j项比较因素的权重;aj第j项比较因素的修正值;n比较因素的个数。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 建设项目 用地 规模 控制 评价 技术规范 报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