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好住房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
《四川省好住房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好住房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好住房设计导则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5年03月为深入贯彻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大力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提升好住房设计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单位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多年来好住房设计方面的实践,参考相关省市工作经验,结合住宅发展趋势和四川省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四川省好住房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外部环境;3.住区设计;4.建筑空间;5
2、室内环境;6.设施设备;7.安全耐久;8.绿色低碳;9.智慧住区;10.全龄住区。本导则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北段866号;邮编:610042;联系电话:028-62551223;E-mail:16367534),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1总则-1-2外部环境-3-2. 1一般规定-3-3. 2
3、用地区位-3-4. 3外部交通-4-5. 4周边设施-4-6. 5环境条件-5-3住区设计77. 1整体布局78. 2交通组织-11-9. 3配套设施-13-10. 建筑风貌-14-11. 5景观绿化-16-4建筑空间-18-12. 1一般规定-19-13. 户内空间204. 3公共空间-23-4. 4空间可变性-24-5室内环境-25-5. 1声环境-25-5. 2光环境-27-5. 3热湿环境-28-5.4室内空气质量-29-6设备设施-29-6. 1给排水-29-7. 2供暖和空气调节-32-6.3电气-33-7安全耐久-34-7. 1结构安全-34-8. 2设备设施耐久-36-9. 3
4、消防安全-36-10. 住区安防-37-8绿色低碳-38-9智慧住区-39-10全龄住区-40-10.1无障碍与适老-40-10.2儿童友好-41-本导则用词说明-43-1总则.o.为提高我省住宅规划设计水平,大力促进住宅项目品质提升,构建美好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镇新建好住房的规划设计,既有住宅改建、扩建项目可参考执行。1.0.3立足新时代住房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具备住房基本性能基础上,好住房为满足交通便利、生活便利、环境宜居、协调美观、功能适用、全龄友好、灵活可变、健康舒适、安全耐
5、久、绿色低碳、运维经济、智慧居住等要求的住房。【条文说明】交通便利:综合考量住区与周边公交站点、配套设施的衔接。合理设置小区出入口数量与位置,顺畅连接城市道路。小区内实现“人、车、非机动车”分流,规划好地上人行、地下车行归家路线,考虑不同车辆动线,降低干扰。生活便利:依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提供完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与服务,满足托幼、养老、健身等需求。确保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垃圾处理等设施便于使用。环境宜居:住区规划因地制宜,结构清晰、交通合理。促进自然与人文环境融合,打造优质绿地景观。完善噪声控制、防灾、市政等设施,营造高品质居住空间。协调美观:结合地域、气候、文化等特点,与城市风貌协调
6、把控住区空间肌理、建筑高度和密度,在设计风格、色彩、材料等方面彰显地方特色与时代氛围。功能适用:秉持创新设计理念,功能布局紧凑合理,设备设施齐全。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探索可持续住宅设计,创新灵活套型空间。全龄友好:顺应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打造全龄友好环境。提升无障碍、适老化、儿童设施,以及邻里交往空间、公共卫生间、标识系统的设计水平。灵活可变:提高住宅全生命周期品质,采用灵活大空间建筑体系,减少资源浪费。推行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使用便于检修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健康舒适:提升室内健康性能,保障空气、隔声、光、热湿、水环境质量。采用一体化装配式装修,提供适老适幼、卫生防疫设计方案。安全耐久:以保障
7、住宅建设质量为目标,统筹建材、施工、维护等环节。提升结构安全、防火、抗震设计水平,研究逃生避难、应急设施等措施。绿色低碳:将设计与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结合,提供综合技术方案。从全寿命期出发,采用节能减排、节水节地等新技术。运维经济:遵循近远期、经济性与维护性结合原则。探索与部品部件寿命、维护计划相匹配的设计方法,控制全寿命期成本。智慧居住:推动住宅智慧运维技术与管理体系形成,应用社区管理新技术。促进住宅设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BIM技术应用。1.0.4设计应符合国家、地方及行业现行有关规范及标准的规定,本导则为提升住宅项目品质的主要设计措施。2外部环境2.1一般规定2.1.1住区最佳选址
8、条件应具有优质用地区位、外部交通配套资源、社区综合配套设施和舒适宜居环境的特征。外部环境章节内容虽大多数属于规划与选址阶段内容,但仍宜作为好住房的前置条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宜结合市民需求导向,完善配套资源、提升住区外部环境。2.2用地区位2.2.1住区应选择在安全、适宜居住的地段进行建设:1住区应避开有滑坡、泥石流、山洪、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行建设;2住区因用地限制位于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应有相关用地条件评估报告和防灾工程处理措施;3住区与危险化学品仓库应至少满足不小于50m的防火间距、与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应至少满足不小于100Om的防护距离。住区选址应位于区域主导风
9、向的上风向,与区域危险源保持一定安全防护距离,并应满足其他安全规定;4住区应有土壤氧浓度检测报告、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并于勘察设计阶段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构造与土壤无害化防治措施,并应达到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5住区应避免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的场地,若有污染源应采取相应措施并达标排放。【条文说明】第2款,住区设计应特别关注临近场地及周边环境对正常使用可能存在的、涉及使用安全的不良影响因素,应进行全面的工程分析和判断,必要时应合理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用地条件评估报告包括但不限于地质、洪涝等灾害评估报告。第3款,危险化学品库和易燃易爆危险源场所,由于其储存的品种复杂多样、存货单位较多,要求也不
10、一样,从安全保管的要求出发,各类型危险品库的安全距离也有一定要求。住区选址于危险源的距离除了要满足防火与爆炸的基本距离要求外,应根据可能储存的危险物最大量、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法计算其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可以定义为,为防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预防或降低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等重大事故对安全防护目标的危害,同时利于事故应急救援,而在危险化学品企业或建设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距离。第5款,住区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者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污染源。例如:易产生噪声的运动和营业场所,油烟未达标排放的厨房,煤气或工业废气超标排放的燃煤锅炉房,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垃圾堆等。若有污染源应积极采
11、用相应的治理措施并达标排放,同时住区建成后不应产生新的污染源。常见的污染源需执行的标准包括现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等。2.2.2住区应考虑避免区域地段用地单一,应合理布局居住区与产业区,减少长距离通勤需求。鼓励在住区选址时适度融入办公、商业、休闲等多种功能,促进职住平衡。2.3外部交通2.3.1住区应在交通便利之处,有出入口与城市道路有便捷联系,能快速通达城市各类功能,但宜避免临近快速路、主干路或高速公路。2.3.2住区居民步行距离50Om范围内应有公交车站或轨道交通站
12、点等便利的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居民出行。2.3.3住区宜充分考虑社区绿道与周边公园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联系性与可达性。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绿道总长度宜4km,其中新建住区社区绿道宜LOkm/万人、旧区改建住区社区绿道宜208km万人。2. 4周边设施2.1.1 4.1住区配套设施应按居住区分级配置标准统筹建设,并应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的规定建设、完善及补齐社区服务设施,并住区选址应考虑避免区域地段用地单一,宜充分考虑人行、休憩、活动、停车、充电等需求,预留各类公共配套设施集中使用时的弹性空间。2.1.2 住区应保障义务教育资源的衔接,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应有初中,5T0分钟
13、生活圈范围内应有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设施配置。住区宜配置托幼设施,方便双职工家庭获得托幼服务。2.1.3 4.3住区15分钟生活圈内应至少有1处社区级医疗机构,宜靠近大型医院,方便民众就医,鼓励增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设施。2.1.4 住区5-10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应有中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宜有大型多能运动场地或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住区周边若有口袋公园、社区绿道等空间,鼓励在适当区域配置健身运动场地与设施,方便居民锻炼身体。2.1.5 住区应注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住区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宜有文化活动中心,5-10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宜有社区文化活动站或文化展示空间,提供文化活
14、动、展览、书画棋牌等功能。【条文说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供青少年、老年活动使用,开展图书阅览、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棋类、科技与艺术等活动。社区文化展示空间可以为社区博物馆、美术馆、演出场馆、科普教育馆等。可与其他设施(如社区中心)、商业体(如大型书店)结合布局。2.1.6 住区应有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支撑,住区10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应有菜市场、宜有生鲜超市、商场等商业服务业设施与便民商业网点,鼓励在5分钟生活圈内有社区生活服务站、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场所配置。【条文说明】除条文提到的设施之外,商业服务业设施还包括银行营业网点、电信营业网点、邮政营业、社区生活服务网点(药店、洗衣店、理发店等)等。社区食
15、堂可以参照服务人口规模1.5万人设一处,Zoom)处的规模设置、社区生活服务站可按照05万人设一处,100m7处的规模设置。2.1.7 各类住区均应根据地区特点、人群诉求等逐步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既有社区鼓励结合拆除腾退用地、闲置低效用地等可利用空间资源,补全服务设施。新建住区鼓励优先建设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服务中心,集约建设组团带动。【条文说明】此条重点阐述不同类型社区对于公服配置建设思路。既有住区应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试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和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工作,优化整合社区配套建设用房等公共空间。新建住区的配套设施应与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16、和同步交付。以资源整合、集约建设为原则,重点推广和优先建设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服务中心。2.5环境条件2.5.1住区应具有生态景观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考虑周边建筑退界与规划绿地的景观环境效果,宜尽可能临近公园、广场、绿地等区域,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新建住区配套公共绿地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要求,旧区改建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应低于相应控制指标的70%02.5.2住区应统筹社区绿地空间提升住区外环境品质,新建住区周边宜利用道路绿化、绿廊等连通社区公园与市政公园。更新类社区鼓励通过道路和金角银边绿地空间改造,打通绿化联系。2.5.3住区周边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
17、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对应的声环境功能区要求。住区在规划设计时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使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对于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噪声标准的规定。2.5.4住区环境应避免轨道交通噪音干扰,有条件的住区选址距离轨道交通地下线路不宜小于50m。若50m范围内有轨道交通地下线路,应进行环境振动测量。区域铅垂向Z振级值应满足表3.4.4对应的适用地带范围要求。若居住区内环境己经受到噪声影响,应对建筑整体或建筑内敏感房间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少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表254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
18、标准值适用地带范围室外环境振动限值(铅垂向Z振级,dB)昼间夜间特殊住宅区6565居民、文教区7067混合区、商业中心区7572工业集中区7572交通干线道路两侧7572铁路干线两侧8080【条文说明】Z振级,指垂直于地面方向,经环境振动Wk计权因子修正后的振动加速度级,单位为分贝,dBo经相关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对沿线环境振动的影响主要由地下线路产生,当与地下线之间的距离超过50m后,环境振动基本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规定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表3.4.4来源于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特殊住宅区”是指特别需要安宁的住宅区;“居民、文教区”是指纯
19、居民和文教、机关区;“混合区”是指一般商业与居民混合区,工业、商业、少量交通与居民混合区;“商业中心区”是指商业集中的繁华地区;“工业集中区”是指在一个城市或区域内规划明确确定的工业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是指车流量每小时100辆以上的道路两侧;“铁路干线两侧”是指距每日车流量不少于20列的铁道外轨30m外两侧的住宅区。2. 5.6住区外部环境营造应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气候区,以及所在区域冬季、过渡季和夏季主导风向和典型风速,以及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避免周边上风向空气污染、场地内“旋涡风”等不安全因素,形成优质社区微风环境。3住区设计3. 1整体布局3.1.1 住区规划应符合上位规划与城市设
20、计的要求:1应按照住区规模合理确定规划分级,保持合理的用地平衡;2住区规划布局应满足城市退线、视距、廊道控制要求。建筑群体高度和轮廓应错落有致,与周边既有和规划中的建筑呼应协调,符合区域整体形象。【条文说明】第1款,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规定了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如下表。表3.L1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距离与规模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街坊步行距离(m)800-1000500300一居住人口(人)5000010000015000-250005000120001000-3000住宅数量(套)17000-32000500080001500M000300
21、TOOo占地面积(公顷)130-20032-508-18243.1.2 住区建设应鼓励协调城市关系,构建与城市紧密链接的住区新模式,将住区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景观资源、服务功能等与周边城市空间环境充分融合。【条文说明】在统筹考虑住区片区公共、宜居属性基础上,鼓励新建住宅以城市设计视角出发统筹设计资源。例如,在满足地方技术管理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退线、退让更多公共空间,丰富城市公共功能;配套补充生活服务设施等,提升片区功能品质,整体打造更为舒适、人性化的城市尺度。3.1.3 住区应融入片区公园城市建设,鼓励将周边生态资源与住区功能形态进行合理匹配。临近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河流水体、山地景观、
22、城市干道侧的住区建筑宜采用梯次递进等的布局方式,统筹考虑建筑退界与开敞空间的景观环境效果。3.1.4 住区应注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接驳关系打造,衔接社区居民归家的“最后一公里”.鼓励统筹考虑社区巴士线站位关系、轨交接驳区域地下公共门厅等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便于组织居民绿色出行。3.1.5住区建设强度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中关于各级生活圈住区用地的指标控制要求。建筑高度应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城镇新建住宅高度不应大于80m,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宜超过18层,确需建设18层以上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确保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到位。住区用地容积率不应大于3.0,不宜大于2
23、8。【条文说明】居住街坊的建设强度既要符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又要体现居住舒适的要求。控制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以保证土地的合理使用,控制住区用地容积率以限制居住环境强度过大。3.1.6 住区应通过合理的组团空间布局营造清晰的内部空间层次与序列:1内部空间应通透美观,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增强界面通透性、形成美观的形态界面;2内部空间应舒适安全,充分适应地域气候特征、顺应低密趋势充实居民户外活动场景、保障“公共-半公共-私密”共存的空间层次、通过空间领域感塑造促进邻里交往。【条文说明】住区空间可以划分为四种空间,即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住区空间层次的构筑为居民社会活动和自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住房 设计 征求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