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DB河北省地方标准DBTXXXXXXXX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前言41范围52规范性引用文件53术语与定义54总体原则和要求64.1 目的与任务64.2 基本要求64.4 评价工作要求75地下水资源区划分85.1 划分方法85.2 命名与编码96资料收集与分析96.1 基本规定96.2 降水量96.3 蒸发量106.4 实测径流量与径流深116.5 下垫面117水文地质补充调查117.1 基本要求117.2 部署范围127.3 调查内容128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38.1 基本规定138.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构建148.3 评价参数选取148.4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58.5 地下水资源量汇总168.6 重点地区地下水动态与水均衡演变分析179地下水储存量评价179.1 基本规定179.2 储存量评价189.3 储存量汇总1910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1910.1 基本规定1910.2 生态优先地下水水位阈值1910.3 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2110.4 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2210.5 山间盆地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2310.6 地下水可开采量汇总2311地下水质量评价2311.1 基本规定2311.2 地下水化学分类与水化学变化特征分析2311.3 地下水质评价2411.4 地下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3、2411.5 分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2412与地下水开发相关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评价2514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2714.1 基本规定2714.2 数据库建设2715成果编制2815.1 基本规定2815.2 成果报告2815.3 图件2815.4 数字成果29附录A30(规范性)30河北省地下水资源一级区编码30附录B31(规范性)31河北省地下水资源一级至四级分区表31附录C33(规范性)33资料收集与整理内容33附录D35(规范性)35成果报告参考提纲35参考文献37-LX.刖S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
4、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志光、田晓华、朱琴、王润涛、王玉蛟、李豆、董燕、王栋、杨昆、陈文晴、李示、赵凯、李海涛、张效东、张德良、孙峻、王明建、王旭。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范围11本文件规定了地下水资源调查、区划、评价及配套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及成果要求。1.2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5、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218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327水面蒸发器GB/T34968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GB/T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GB/T51040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DZ/T0469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规范DZ/T0282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0308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DZ/T0307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DD2010区域地下水资源数据库标准DD2019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标准(1:50000)HJ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77
6、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3术语与定义3.1 地下水资源评价assessmentofgroundwaterresource对地下水资源和储存量的数量、质量、可开采量及相关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计算评判的过程。3.2 地下水资源量amountofgroundwaterresource大气降水与地表水补给形成且逐年更新的地下水量,一般用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表示。3.3 地下水储存量storagequantityofgroundwater某时刻赋存于潜水面以下含水(层)系统中水体的量。注:根据含水层的封闭程度或可更新性能分为可更新储存量和难以更新储存量。3.4 地下水可开采
7、量sustainableyieldofgroundwater技术经济合理且不引发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每年在地下水系统中可以开采的最大水量。3.5 地下水许可开采量allowablewithdrawalofgroundwater技术经济合理,地下水系统动态平衡且不引发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或因特殊供水目的在规定开采时限内不发生严重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依法审核批准许可的年度地下水开采量。注:亦称允许开采量。3.6 地下水资源区groundwaterresourcezone基于地下水系统补给、径流、排泄特征,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统计而逐级划分的空间单元。3.7 地下水资源评价单元assessmentuni
8、tofgroundwaterresource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而选取的适当级次的地下水资源区。注:是地下水资源均衡校核、误差识别及评价结果合理性分析的基本单元。3.8 地下水资源汇总单元summarizingunitofgroundwaterresource评价单元及以上级次的地下水资源区、含水层岩性类型区、各级水资源区和行政区、重点地区等区域。3.9 地下水资源汇总summarizationofgroundwaterresource向不同类型汇总单元归集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过程。3.10 地下水资源评价单元子区subunitofgroundwaterresourceassessment为获
9、取汇总单元的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依据含水层岩性类型区、地下水质分区、水资源区、行政区等界线将评价单元进一步划分的区块。注:亦称计算单元。3.11 地下水盆地groundwaterbasin平原、盆地、河谷、岩溶泉域等地下水系统,以及相互连接或相互作用的多个地下水系统的组合。3.12 地下水盆地集水域catchmentareaofgroundwaterbasin地下水盆地与其汇水范围构成的三维空间。3.13 原生劣质水nativepoorqualitygroundwater天然形成的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gL或有害组分含量超标且难以处理,不宜作为直接饮用水源的地下水。3.14 地下水水位阈值gro
10、undwaterlevelthreshold在地下水管理中,为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或满足特定需求而设定的地下水水位的临界值或限制值。3.15 地下水生态脆弱区GroundwaterEcologicallyVulnerableArea因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或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地下水系统稳定性差、生态功能易受损的区域。4总体原则和要求4.1 目的与任务4.1.1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开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地下水资源评价。4.1.2 掌握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生态优先下地下水可采量。4.1.3 分析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和开发潜力,提出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对策。4.
11、1.4 掌握地下水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4.1.5 建立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4.2.1 省级宜采用比例尺为1:250000的数字底图,市级为1:100000,县级为1:50000。根据工作程度和评价范围,可采用相近比例尺底图。4.2.2 地理空间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程基准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4.2.3 一级至四级地下水资源区应统一界线、名称和编号,见附录A和附录B。4.2.4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选择适宜级次的地下水资源区作为评价单元。4.2.5 汇总单元包括地下水资源区
12、行政单元及重点地区三类。4.2.6 评价使用的原始数据、参数分区、计算表格等基础资料应保存完整,建档立制,以备查验。4.2.7 地下水资源评价相关的数据格式及成果图件样式应统一。4.2.8 重点地区是指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如国家省级重大战略区、重要经济发展区与大型平原盆地、生态脆弱区等。4.4评价工作要求4.4.1 工作流程按照DZ/T0469进行调查评价工作。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生态优先地下水水位阈值分析,地下水资源分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补充调查及开采量调查,评价单元选定与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方法选定,评价参数更新与评价数据整编,
13、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相关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评价,生态优先地下水科学水位阈值分析,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数据库建设,成果编制等,见图1。4.4.2 评价内容4.4.2.1 生态优先地下水水位阈值分析。进行地下水水位动态分区分析,生态地质问题调查,分析生态与地质黄金问题地下水水位约束性分析,确定生态优先地下水水位阈值。4.4.2.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分析评价单元水位(头)动态与水均衡要素变化成因,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储存量包括:a)可更新储存量的数量、质量、更新能力、调蓄能力与应急供水能力评价;b)难以更新储存量的数量、质量、应急开采与战略储备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
14、下水质量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水化学特征,评价地下水质量,分析地下水质量动态与变化趋势。4.4.2.3 与地下水开采相关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评价。利用水资源开发和水资源长期监测数据,分析区域上地下水相关和重点地区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水资源开采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4.4.2.4 含水层易污性评价。基于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给循环条件及水化学与水质特征,评价含水层易污性。4.4.2.5 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状况评价。统计地下水开采利用基础数据,开展地下水用水结构及用水量分析评价;分析地下水超采与开发利用潜力。4.4.2.6 重要水
15、源地综合评价。对重要水源进行地下水易污性(脆弱性)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易污性(脆弱性)与水质保护区划,提出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搜集与整编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农业开采量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相关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评价成果整编图1工作流程图5地下水资源区划分5.1 划分方法5.1.1 地下水资源一级区应与水资源一级区和大型内流盆地保持一致。二级及以下等级地下水资源区划分应兼顾不同尺度的流域和水文地质特征。5.1.2 以地下水盆地集水域为单元划分,以集水区边界和含水层边界的外包线作为该分区的边界,再将周边山丘区和地下水盆地平原区划分为次级分区。山丘
16、区依据次级流域划分,再依据含水岩组分布特征进一步划分;地下水盆地平原区主要依据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区特征兼顾流域分区进一步划分。5.1.3 岩溶泉域宜划归一个地下水资源区。5.1.4 对于大型碎屑岩地下水集水盆地,应依据地表水分水岭和地下水分水岭界定的地下水资源区特征,进一步划分。5.1.5 对于山丘区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参照地下水集水盆地划分。5.2 命名与编码5.2.1 地下水资源区命名规则如下:a)地下水资源一级区命名为流域名称或盆地名称+“地下水资源区”,见附录A和附录B;b)地下水资源二级区命名为流域上、中、下游分区或河流分段名称+“区”,大型集水盆地或次级流域名称+“区”,山丘区或平原区
17、名称+“区”,见附录B;c)三级及以下区宜利用平原、地下水盆地或山间盆地、山丘集水区、次级流域、湖泊流域、谷地及其集水区、地质构造与地貌分区、地下水资源区、泉域、水文地质分区、重要地名等约定俗成的名称进行命名。5.2.2 地下水资源区编码可按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依次编排,也可按从西向东、从北向南或规模大小的顺序依次编排,编码原则如下:a)一级区采用GB、GC、GKVI,3组大写字母表示,见附录A;b)二、三、四、五级区均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各级之间以短横线依次连接,例如GB-I-I-3-1。6资料收集与分析6.1 基本规定6.1.1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象站与气象数据、水文站与水文数据、流
18、域水文特征、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下水监测站点与数据、土地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开采引起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内容见附录Co6.1.2 评价期内的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数据系列长度应一致。收集的径流量资料应区别实测河川径流量和天然河川径流量。6.1.3 选用的气象站降水量、蒸发量及水文站径流量应进行规范化处理和质量控制,或选用经过整编和质量控制后的数据。6.1.4 宜参照以往降水量等值线、干旱指数等值线、径流深等值线等成果对编制的相关图件进行合理性分析。6.1.5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估算区域降水量和实际蒸散发量。6.2 降水量6.2.1
19、雨量站选取与数据分析6.2.1.1 雨量站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a)选用的雨量站面上分布应较均匀,数据时间序列较长,满足降水量评价的需要,评价期内应与河川径流量的数据系列长度同步;b)以国家基准气象站和区域补充站为基础,以往地下水资源评价采用的雨量站作为补充;c)当符合条件的雨量站数量不足时,可选用观测资料系列长度较短的雨量站,对其资料系列进行插补延长处理。对没有雨量站的地区可选用相邻或相似地理气候环境的站点资料,经合理性分析后确定采用值。6.2.1.2根据全部选用的雨量站数据,计算1956年至评价期末和评价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及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和离散系数CS值。6.2.1.3 在评价单元内
20、宜选取一个1956年至评价期末且年、月数据齐全的代表雨量站,计算不同频率(P二20%、50%、75%、95%)典型年和多年的逐月平均降水量。形成评价单元1956年至评价期末和评价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典型年和多年的逐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6.2.1.4 在一定级次的地下水资源区,应选用观测时间序列尽可能长的雨量站逐年降水量数据,计算CsZCv值与不同频率(P=20%、50%、75%、95%)年降水量,形成该地下水资源区长序列降水量的均值、CV值、Cs/Cv值与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数据表。6.2.1.5 根据单站长期降水量统计数据,将评价期降水量序列与1956年以来降水量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评价期降
21、水量的丰枯程度,包括丰、平、枯周期、连丰和连枯状况,并分析年降水量多年变化特征。6.2.1.6 可根据各单站年降水量统计分析结果,绘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并与以往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或使用经过校验的相关成果,以反映降水量的区域分布规律。6.2.1.7 可绘制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等值线图,并与以往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或使用经过校验的相关成果,以反映降水量多年变化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6.2.1.8 在各单站降水量统计分析基础上参考地形要素,可采用网格法、等值线量算法、泰森多边形法等方法或利用融合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站点降水数据插值形成的月降水量格网成果数据(见6.2.2),生成汇总单元区的年降水
22、量序列和年降水资源量序列。6.2.1.9 统计不同汇总单元区年降水量特征值(均值、CV值、Cs/CvO及不同频率(P=20%、50%、75%、95%)的年降水量,分析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和历时变化特征。6.2.2 卫星遥感估算降水量6.2.2.1 可利用卫星遥感降水产品,结合地面雨量站观测数据,采用概率密度匹配、最优插值等数据融合算法,生成融合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站点降水数据插值形成的月降水量格网成果数据。6.2.2.2 格网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宜优于25km像元。格网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宜为月。6.2.2.3 统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综合分析区域降水量的多年变化特征和年内变化规律。6.2.2.4 与利用雨
23、量站计算的评价单元年降水量成果进行对比分析。6.3 蒸发量6.3.2 地面站选取与分析6.3.2.1 蒸发量地面站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a)依据GB/T21327,采用E601型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b)不同型号蒸发器皿的观测值,采用折算系数统一换算为E601型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c)当选用气象站蒸发量观测资料有缺测时,应进行插补、延长,经合理性分析后确定采用值。6.3.2.2 选取蒸发量代表站,统计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分析计算蒸发量的年极值比及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综合分析蒸发量多年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6.3.2.3 根据各单站蒸发量统计分析结果,绘制多年平均年蒸发量等值线图并与以往成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水 资源 调查 评价 技术 要求 网上 征求意见
